境遇相似 起句近同 而意境迥异
-----品评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明杨慎《临江仙》有感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好的诗歌耐人寻味,传诵不绝。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即是如此,明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亦如此。前者传诵是因其开创了一代诗风,后者传诵是因其说尽了历代兴亡。
而这两首词在起句上亦十分相似,论者多为是杨词化用苏词而得。此解笔者甚为认同但又有一定异议,因为千古绝唱其每一字、词、句都是不可重复的,所以化用要有新意方可。另考苏、杨二人经历颇为相似,因之不仅令人思考二人境遇相似,代表作起句亦近同,其意境是否亦颇相似呢?下面是笔者闲来玩味二词所得,列出仅供一哂:
一:先从二人经历及作词的手法看首句的差异:
苏轼,北宋欧阳修后文坛领袖,博学多才,在诗、文、词诸方面均开一代风气。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宋神宗元丰年间因反对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念奴娇》即作于黄州任上。
杨慎,明朝学者,文学家,广闻博识,在学术、诗、文、词、曲、戏曲诸方面均有卓著成就。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第一,明嘉靖三年(1524年),以“大礼仪”直谏忤旨,谪戍云南永昌,一去三十余年。《临江仙》亦作于被贬期间。
也就是说,这两词均是被贬期间所作,都是在大起大落后寄托了人生的感慨。杨词开篇也很明显是化用了苏词开篇之句。但这两个相似的起句有无不同呢?我们再看二人的作词手法:
苏词是作者游览黄州赤鼻矶所作的。从《前赤壁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之游是带有贬谪的苦闷心情的。细品全词,作者的壮志难酬之慨也相当强烈,因此该词是词人以满腔的苦闷、忧愤、感慨寓于大江、古战场而挥就的,是缘情着景。
而杨词是作者为了给自己的《二十一史弹词》中说秦汉一章作开场白的。将历代之事编为弹词讲唱是需要深明兴亡、盛衰之理的。而杨慎后半生一直居云南,作词时不可能在长江边上。因之开篇点到长江极有可能是受了苏词影响而生发情思的,是触景生情。
这样一来,两句的微妙差异就出来了,强译成现代文后更明显些:
苏词第一句应译为:大江之水浩浩东去,(正象那历史的潮流一样)冲洗掉了千百年来所有杰出的人物。“江水”为本体,“历史潮流”为喻体。为比喻中的明喻(喻体存在于深层意义上)。
杨词第一句应译为:(历史的潮流多象那)滚滚东去的江水啊,冲冼掉了所有英雄人物。“江水”为喻体,“历史潮流”为本体。是借喻(喻体直接代替本体造句)。
二、从首句的差异看全词意境的差异:
我们再按首句的差异体悟下去,则会感到两词意境整体的差异:
苏轼的词是缘情着景,所以词人的感情比较强烈,有一种不把自己的情怀尽数传递到景物上就不罢休之势。因之他写到的景物、人物都染上了强烈的感情、理想色彩。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的雄奇壮丽从笔下横空而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态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英雄的叱咤风云从胸中迸裂而出;直到最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对人生的感受,把江月引为知音的动作,更加上了厚厚的主观意味。这其实是一种“有我之境”,读者极易受到感染、打动。全词上阙先从“大江”入笔,接着写到“风流人物”;从留有英雄足迹的古战场遗址接笔于眼前的奇景,再将笔触转到“豪杰”身上。下阕先着重“设计”了公瑾形象后,又拉回到现实中自己的身上,最后发出对历史的感叹,对身世的怅恨。可以说是虚实交错、远近相映、思史合一。故对词的发展起到了“新天下人耳目”(王灼《碧鸡漫志》)的效果。
而杨词是触景生情之作,所以词人的感情抒发比较冷静。词人在熟谙历史兴亡规律的回味中,将景物、人物几乎是按原样描述,主观色彩甚少。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千百年来本就如此;“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在文人眼中激发情思的“风月”对劳动人民来说却无那“闲兴”;直到最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也是生活原味。这其实是一种“无我之境”,给读者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全词除“长江”之外,所有景物、人物都是泛指的意象,且“长江”也是“凭空转借”而来。所以全词最大的特点是一个“虚”字。当然,它虽未涉及任何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那“千古风流人物,不论是非成败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淘空,唯有青山绿水是为永恒”之理却包容了一切,容量极大,可以说是以词写的史论、人生论,虚中见实。故被清评论家毛宗岗置于《三国演义》卷首,流传极广。
特别是要指出的是,宋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中有“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之句;宋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中也有“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之句。杨词下半阕便是将此二句铺排展开而成的。所不同的是张、陈二人原词中都带有惆怅、伤悲之意,而杨词化用后将其一扫而光,只在冷静、平易中铺叙,更加重了其词的影响。可谓做到了黄庭坚主张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
分析至此,我们足已看出:杨词、苏词确实是“境遇相似、起句近同”而“意境迥异”了。
[参考资料:《中华古词观止》、《唐宋词一百首》、《古典文学知识》]200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