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小儿在客厅看动画片,我在里面看书。提前说好的,看完3集自动关电视。过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喊:遥控板呢?遥控板呢?我出去一看,第3集马上要结束,而遥控板就在他手边,他眼睛不找,一直盯着电视,边看边喊。“臭小子,不想关电视故意找事哩吧?”我边想边说:遥控板在你屁股旁边。于是儿子拿起遥控板,开始朝着电视按,但就是关不了,而此时第4集的故事情节也渐入佳境,儿子一边看,一边按。我心想:又在磨时间哩,想糊弄着把这一集也看完。正在我犹豫着要不要自己过去接管遥控板时,电视关了。
在后来的几天了,经过我留心观察,发现儿子每次喊“遥控板、遥控板”,是真急着关电视,不是做秀一一一他现在有契约精神了,3集将完,会守信;他每次一直按、却关不了,也是真的,因为他按按纽的力度和方向把握不准,并非故意磨时间,这一点,从电视关掉时正处于情节引人之处可以看出来。这种种表现表明,他没有耍心计,没有磨时间,而我,是在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揣测他,而且这种经验,是在这三四十年中,被“假恶丑”的东西污染过的。如此心态,面对儿子那个白色干净的认知世界,我这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小度君子之腹”。
想起心理学上的一个投射效应:一个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于是会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
这是一种认知障碍,会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亲子关系的处理中。因为孩子小,父母大,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吃过的什么比你走过的什么多。在这种居高临下优越感的支配下,会以“孩子还不懂事”为由,忽略孩子的感受,不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自以为是,自做主张,把自己的想法、观点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对孩子的误解和伤害。
关于投射效应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母亲问她5 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可想而知,那个母亲有多么的失望,她本想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应该怎么做,可就在话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轻轻地问:“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甜的那个给你吃。”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孩子们是真的不懂事么?不是!他们懂的比我们纯、比我们真、比我们正一一一这被成熟和熟透了的人称为幼稚和天真。他们是一张白纸,也是一面镜子,有些“大人心”在他们面前照一照,会显出一个“小”来。
这也是“童心未泯”这个词、这类人的珍贵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