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三十八年贵州铜元当银元半分背“黔”字 当银元半分铜元 ,重量为16.1g,传世极美品,非常少见的好品种,本品包浆好,红铜色,字口好。图案清晰,包浆厚重,品相上佳。民国三十八年在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前夜,全国各地非解放区一片混乱。反映在货币上更是乱象百出。贵州当局为挽救财政,与一家厂合作铸造铜币,但形势发展急转直下,这批临时铸币未能大量生产发行。至今存世少见,原光品更是珍稀难得。
贵州省是我国最后铸造发行机制铜元的省份之一,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国民党政权濒临崩溃。在此背景下,当时主政黔省的谷正伦妄图另立金融体系,于是在原贵阳造币厂基础上成立了贵州省政府造币厂,铸造贵州当银元半分铜元,交由贵州省银行发行。但因国民党政权大势已去,该币铸造不久后即停铸。
贵州省造黔字当银元半分铜元只流通了几个月的铜元。正面内圈中有“铜元”二字,上为“贵州省造”,下为“银元半分”。背面内圈中为“黔”字,上有“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几个字,铜币简称为黔字铜币。主要以红铜、黄铜为主。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停止法币和关金券的发行与市场流通,实行所谓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来代替法币 。贵州省造黔字半分铜元实际于1949年7月发行。民国三十八年六月,贵州严重缺乏辅币,已退出流通多年的铜、镍币复出。市场交易十分混乱。有的地方“以物易物”。时任贵州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决定迅速再发行硬辅币,以省政府名义,强制推行。贵州省银行于1949年7月7日在贵阳各报刊登《贵州省发行银元铜辅币公告》:即日起开始发行“当银元半分”铜币。铜辅币200枚折银元一元,凑足铜辅币20枚可向银行兑换银元辅币券一角,200枚兑换银元一元,这种明确以“分”为单位,直接与银元挂钩的办法,改变了清末民国时期以“文”为单位的常规,适应了当时的需要。
该币的整个设计,除纪年、纪时和计值以及嘉禾图,仍保留传统风格外,别出心裁地在币正面设计长“铜元”与扁“铜元”大楷字,十分醒目、简洁。背面中心的篆书,“黔”字,更是一种新的创意,突出了地方风韵;清末至民国的铜元,逐渐减重,面值越来越大,信用度却越来越低,而“半分铜元”则反其道而行之。其形态美,份量重。由于“个大肉厚”,除给人“诚信”之感外,还表现了朴实淳实的地方风味。
当初,制作一枚铜元的工料成本,合银元四厘,为面值的五分之四,后铜价上涨,币材价值超过了币面价值,民间多纳不出,商人也趁机收购回炉,改作他用。特别是紫铜币,本来就不该用之铸币,即使铸出来也极为稀少。加之,在贵州多雨潮湿的环境里,该币的锈蚀程度也高于外地,这样就决定了它的稀有度和收藏价值。
目前,中华民国三十八年贵州铜元在市场上几乎是看不到的,极为稀少,俗话物以稀为贵,这枚钱币具有不可以估量的价值,也注定火爆收藏界的。
咨询(181_1873_418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