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5个成事心法,送给努力的你。
1、多看看自己,少关心别人
李笑来说过,有三个坑会让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资源都平白无故地浪费掉。
这三个坑分别是:
莫名其妙地凑热闹、心急火燎地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营销大V小马宋也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要自己的精力资源耗费在凑热闹和算计上,这会让自己陷入无意义的内耗中。
把自己宝贵的时间都花在鸡毛蒜皮里,都花在议论纷纷里,都花在无关自己的八卦里,怎么可能让自己有很大的改变呢?
我们应该学会拥抱高能量的人,这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假如你是一个探照灯,本身的能量只能照清楚1平方米,你非要去照1000平米的操场,请问你能看得清吗?
事实上,啥也看不清,这不是灯光打散的问题,而是你本身的亮度就不够的问题。
不要试图去关注一些特别宏达的话题,那些涉及到未来、生命、宇宙、国家等层面的话题,跟我们普通人,确实关系不大。
天天研究这些东西,就好比天天用自己的有限照度,非要照整个操场,最终可能浪费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导致一个坑都少不了踩。
多关注自己认知范围内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多去读书,多去跟高人学习,多去投资自己,多去提升自己,而不是天天好高骛远,更不要操心别的事。
2、执行力是成事的关键
获取成绩,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只能依靠行动。
当你看起来很努力,却始终拿不到成绩时,往往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想成事,最重要的习惯是,执行力。
学到一个方法,拿到一个观点,产生一个念头,马上去执行,看看到底合不合适。
通过快速小跑、快速迭代去不断调整自己,这才是做事的态度。
应该减少过多信息的摄入,而是把精力放在行动上。
不管什么,只有先拿到结果,才能谈别的。
3、别人的方法不要照搬
《5%的改变》中有个观点:
关于自我,有一条基本定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没有标准方法,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
比如我们学很多知识博主的方法,虽然看着讲课的内容很兴奋,也有自己初步的想法,觉得对自己作用很大,但是总感觉很难掌握,比较难以上手。
为什么?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阅历和经验不同,积累也不同。
没有一个方法是完全普适的。
当你没有作者的那些积累、没有那么多的知识存量时,也就无法快速感悟到方法的真谛,甚至会误入歧途,最终导致自己出现厌倦排斥方法的挫败感。
当没有足够的积累,当经历和学识都不同时,就无法对同一个方法进行完全普适性模仿,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如何调整?
只能从实际行动中获取。
学到一个方法,马上行动,通过行动去获得感受,根据感受去获得认知,这样才能更好学到一个知识。
做任何事都要明白这个道理,没有一个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遇到问题,训练自己的变通能力,才是最主要的方式
4、要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拉伸
人要如何成长,一定要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总结和训练,不要总是待在舒适区以内。
就比如我的写作来说,如果每天都是用同一种方式去写作,每天总结反思的东西也不去改进,那就陷入了舒适区内的陷阱,无法彻底成长。
任何一件事的是如此,如果你不及时跳出舒适区,就无法实现快速成长。
比如你想增肌,如果你一开始每天做50个俯卧撑,刚开始可能进步较快,但是如果持续一段时间你依然如此,那很可能就不会再进步了,因为你的身体已经适应了这个强度,每天的活动都处在身体的舒适区范围内。
想要快速增长,只能增加运动量,让肌肉重新适应。
同样的道理,写作如果一直在舒适区内,不进行渐近线超负荷训练,不进行有意识有价值的刻意练习,那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提升。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一直处在温室里,是练不出能力的。
5、读书不要贪多求快,一定要改变自己
看过古典老师的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面试的小伙子一年读了100多本书,古典老师问他,通过这些读的书,有了什么样的收获和改变,书中哪些观点和认知深深改变了自己等。
结果一个问题也答不出,这就是典型的只读书不思考的结果。
读书,并不是仅仅读完就拉倒,而是要把书中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能力,真正改变自己。而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所以,读书一定不要贪多求快,光读了一大堆书,如果没有实际改变和成长,那读了这么多根本没用,还不如不读。
如何做呢?
首先,一定要破除一个基本认知障碍,读书一定记住全部内容。
这样做根本没有必要。一本书会有非常多的观点和知识,但是我们无需全部掌握,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一到两个点足以。
不管是书中的观点还是方法,不管是故事还是案例,如果能让自己真正有所改变,那也值了。
其次,一定要带着问题阅读。
读书的过程一定要带着问题,在读书之前思考,我想通过这本书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使劲寻找答案,不要贪恋太多内容。
一本书一定要能提炼出一个能让自己切实行动的实践点,让自己切实去改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进步。
第三,读完书一定要进行输出。
读书不是目的,能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帮助自己更好成长,更好解决问题,才是读书的目的。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写下来。
不要低估写下来的力量,因为在写的过程,也是倒逼我们进行思维关联的过程。
只有在写的时候,我们才会进行积极地思考,积极去找寻大脑中已经有的知识,不断去关联属于自己的知识地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