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弗几
订阅号:苟且与星辰大海
在我的认知里
屠呦呦,就是那个发现青蒿素得诺贝尔奖的人嘛。
而其他对于屠呦呦先生的事件和生平,我从未去了解过。
前天,一条“屠呦呦团队青蒿素新突破”新闻登上热搜。
屠呦呦与青蒿素
屠呦呦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
美国政府曾公开,1967-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数十万人。
疟疾同样困扰越军,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焦虑中的越南开始求助于中国。
1969年1月,39岁的屠呦呦加入中医协作小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员一起,加入了这场拯救了数亿人的战斗。
在翻阅无数古书之后,她发现一条关于疟疾的记载
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
屠呦呦正是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
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真正的大家
在提取青蒿素成功后,屠呦呦做了一百多次的活体实验,发现某些动物痊愈,某些动物却出现中毒现象。
经历几年得到的结果,却不知道能不能适用于人类。团队陷入了停滞。
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死于疟疾。
屠呦呦决定以身试药。
终于,实验成功了。
因疟疾丧生的人数,减少了一半。
学过生物都知道,所有物种都在进化,包括疟原虫。
而这种进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抗药性。
面对抗药性的难题,屠呦呦团队不断钻研。
终于,青蒿素有了新突破。
而这次,屠呦呦不仅攻坚抗药性问题,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生物课本里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只有几张全身红斑的图片和一句“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带来了很多困难,如果用药物把免疫力降下来,会被更多的疾病感染。如果维持免疫力,那只能忍受自身免疫病的痛苦。
如果这一实验得以临床验证,那将为无数人带来生的希望和光。
BBC这样说道:
很少有人像她这样,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去直面不可知的危险,仅仅因为治愈别人的一丝希望。
如果要用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一个人的伟大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戏子当道的时代
这个时代。
过于崇尚“成功”,却把成功的定义,仅仅局限于名和利。
网红,流量明星,主播,一夜成名,月入百万……
驱使着一代代的年轻人梦想自己成为网红,享受众人追捧的快感。
无良的自媒体毒害着女性,幻想嫁入豪门才能对得起自己。
男人没有月入过万就是个失败者。
各种明星换个发型能上热搜第一,而真正为生民立命的人却仅仅昙花一现。
前段时间袁隆平老爷子一个视频流出。
我看到一个评论,大意是这样:
都说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我也没吃过啊。
悲哀。
是啊,我们关心的只是明星们的家室,却少有人宣传这些伟人的贡献。
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屠呦呦的意义。
但有人确确实实在经历这一切
屠呦呦和我有什么关系??
是啊
我们习惯于关注廉价的欢愉和刺激。
我们沉醉于功名利禄和千万人追捧。
我不想上升到国家和民族。
但是
娱乐至死的年代,请给我们自己留一点善良和价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