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时候常常见到含羞草,一般是在外面玩的时候,每次都会去碰它的叶子,带些小心翼翼的恶作剧,看它害羞地合起来再张开,于是心满意足地走了。即使是大人,见到含羞草,也没有不好奇去逗弄的。
大约在含羞草面前,每个人都是孩子。
连皇帝也不例外。
清朝乾隆年间,有个法国传教士,中文名叫汤执中,雅好植物,在中国传教之余,记录了很多中国的物种,介绍到欧洲。
他想到乾隆皇帝的皇家园林去看,但是被拒绝了,于是开始想办法。
这人还真是好玩。他费尽心思搞到两棵欧洲人刚从美洲带回来的含羞草,送给了乾隆爷。欧洲人没见过,中国人更是闻所未闻,皇帝见了,挺稀奇,龙心大悦,恩准他进园林。
乾隆爷也是个有博物学慧根的人,他不但请当时的宫廷画家郎世宁给含羞草画了像,还注意到这种草含羞的时间在一天之中会不同:“以手抚之则眠,逾刻而起,花叶皆然,其眠起之候,在午前为时五分,午后为时十分”。他把观测结果记录在画像上,还给题了诗。
我想说,乾隆的观察力和耐性,比我们每个人都强。
但是没想到,这种草在欧洲引起了长达150年的争论,论题居然是:它到底是动物还是植物?
因为在当时的学术界,动物和植物分类的标准是酱紫的:
能动的,叫动物;不能动的,叫植物。
说得细一点,动物有感觉,能看、能听、能感受,植物不行。
现在,含羞草弱弱地问:各位老师,你们真的觉得我是动物吗?
话题终结在一个叫钱德拉博斯的印度人那里。此人是个植物学家,又是物理学家,还是考古学家,同时还是科幻作家。
他发明了一种仪器,能把植物的变化细节放大上千倍,用以观察植物在冷热、声光等的刺激下发生的变化。通过这种仪器,他发现,含羞草的叶子在被碰触之后,会产生电反应,这个电反应沿着叶子展开,让叶子快速闭合。后来的科学家进一步发现,含羞草叶子上有个叫叶枕的结构,会在电信号的作用下失去水分,到信号消失,水又流回叶枕,从而影响叶子的开合。
钱德拉博斯是1858年生人,他的论文 《The Nervous Mechanism of Plants (植物的神经机制)》发表于1926年。
在他出来终结话题的150年里,科学家们重新规定了动物和植物的定义。
然鹅,含羞草为什么要含羞呢?
这就要追溯到它的老家巴西。因为巴西常有大风雨,当第一滴雨打着叶子时,含羞草立即叶片闭合,叶柄下垂,以躲避狂风暴雨对它的伤害,这是一种适应方式;此外,这也是一种自卫方式,动物稍一碰它,它就合拢叶子,动物也就不敢吃它了。
我觉得,它就是妖艳魅惑的小婊砸,只用了含羞这一招,就让人类将它的种子从南美洲带到欧洲,又带到亚洲。你看,乾隆皇帝题诗是在1753年,只用了200年,中国就哪哪都有含羞草啦,要是靠风力、水力,或者鸟类把种子吃进去再拉出来的传统方式,还不知道要等多久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