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孩子,你愿意在哪个家庭长大?
如果你是家长,你在哪位妈妈身上看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影子?
接下来,听我聊旅游路上的故事。
1.耳光啪啪
去云南的火车上,对面铺是一对母子。男孩六岁半,嘴快,手快,腿快,脑子快,这让当妈的极不放心,一根儿童安全绳把母子俩拴在一起。
“不准让我看不到你,听到了吗?”妈妈不止一次恐吓男孩,“要是不听话,我就把你扔下火车。”
白天,绳索被解开了,可男孩活动范围仅限妈妈视线之内,否则,就要被警告。
邻铺有一位三四岁宝宝,孩子之间有天然的亲近感,半天功夫就形影不离了。小宝宝很调皮,一会儿从下铺爬到上铺,一会儿又爬下来。男孩满眼羡慕,央求妈妈:我想上“三楼”看看。不行!妈妈断然拒绝。男孩太想到上铺看看,多次求妈妈,每次都被拒绝。男孩只能对着上面喊:“弟弟,下来呀,你在上面我怎么跟你玩。”“别吵,再吵吵我就不要你了!”妈妈警告说。可这样的威胁丝毫不起作用,男孩继续在车厢里大喊大叫,显得极没礼貌。
“不能总跟弟弟玩,你要打卡了。”妈妈打开手机,让男孩跟着老师读古诗词,男孩心不在焉,一会儿眼睛望向窗外,一会儿又低头发呆,妈妈用两只手夹着男孩的脸,一旦发现儿子走心,连着几个脆脆的巴掌,男孩只得又跟着读起来,有时候打疼了,男孩也会面露不悦,小声抗拒,可妈妈不理会。
读的什么,我听不出来,后来问男孩妈妈,她说是《笠翁对韵》,是经典好书,但不知这种胁迫下的学习,对男孩来说有没有用。
饭点到,男孩要吃自嗨锅,看样子是第一次吃,他好奇怎么打开,好奇里面都装了什么,更好奇怎么操作。
妈妈怕孩子弄坏了东西,怕孩子弄脏了食物,更怕孩子烫着了自己,反正就是不让孩子碰,在妈妈的一再呵斥下,小男孩只得坐在远离妈妈的床边,眼巴巴看着妈妈为自己煮面。
恍惚间,我多想变成男孩妈妈。
如果我是妈妈,我会在旁边保护着,帮助男孩体验征服“三楼”的喜悦。
如果我是妈妈,我会跟男孩一起,像拆盲盒一样,一步一步研究自嗨锅的操作流程,说不定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呢。
我深信妈妈是爱孩子的,可她的爱是牢笼,是枷锁。六岁半的孩子,还离不开妈妈,可孩子会长大,靠耳光的恐吓又能坚持多久?
睡前,母子二人玩剪子纸包锤游戏,输了刮鼻梁,男孩笑声朗朗,这样的时光真好!
母子俩比我们早下车,我忍不住多管闲事:你儿子想去上铺看看,你护着他上一次吧,难得坐一次火车,满足一下他吧。
妈妈听从了我的建议,带着孩子爬到上铺,男孩很高兴。
2.女儿要爬玉龙雪山
大理丽江跟团游时,结识了由泉州来的一家四口,夫妻俩带着八岁女儿和四五岁的儿子,两天半的时间里,没有见过爸妈吼孩子,奇怪的是,也没有见过孩子不听话。夫妻俩应该是高学历,一路走来,处处是课堂,与孩子交流着,谈笑着,亦师亦友,其乐融融。
我特别喜欢听妈妈跟孩子说话,笑吟吟的,声音柔柔的,甜甜的,暖暖的。
在丽江,得知纳西族把男子叫“胖金哥”,女子称“胖金妹”,妈妈就亲切称呼自己一双儿女。孩子似乎不喜欢这样的称呼,但对妈妈的调侃,也没有生气,只是嘟了一下嘴“我才不是胖金哥”呢!又跳着笑着向前走去。
“女儿说想爬玉龙雪山,我们就报名了。”“结婚前这些地方我们都玩过,这次,就是专门陪孩子来的。”夫妻俩如是说。
八岁多的小姑娘披着云南特色披肩,跳舞般走在队伍前面,回眸一笑,望向后面的家人,清澈的眼神里溢满快乐,像一位小天使。
老公说,那家男孩也有不听话的时候,在寺庙里,男孩踩蚂蚁被导游提醒了,男孩仍继续踩。
哦,是有这么回事。当时,孩子爸妈并没有大声吵孩子,我好像听到妈妈小声对孩子说:蚂蚁也有爸爸妈妈,在家等小蚂蚁回家呢。
孩子爸很羡慕我俩:你俩想拍照就拍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真好!
我说:你家孩子小,你们眼里满是孩子,我们孩子大了,我们眼里就都是风景了。
你们俩懂教育,爱孩子,尊重孩子,俩孩子一定会有出息的。
宝爸热情邀请我们去泉州玩:古城开发旅游时间不长,古建多,环境好,政府还特别重视,有很多免费志愿者讲解,女儿就是志愿者呢。
有机会,真想去泉州,就冲你们一家人。
3.我还想带闺女去黄山呢
从云南返回时,对面铺是一对母女,家在山东,宝妈刚30出头,女儿开学要上二年级了。娘俩跟人自来熟,说孩子爸每年夏天在云南做水果批发生意,女儿念叨没坐过飞机火车,爸爸说,安排!这不,坐飞机去的,回来就又坐上了火车。
“坐飞机好,还是火车好?”我问女孩。女孩歪头一笑,妈妈抢过话说:她喜欢火车!飞机上地方太小,一点也不舒服,还不能乱动,像被绑在上面,我晕机,女儿还要照顾我。
确实,女孩的喜欢肉眼可见,一个鼓鼓的大手提袋里,塞满了零食,一会儿翻出一包,爬到上铺,吃着玩着,一会儿又爬下来,跟妈妈腻味在一起,一会儿跑到隔壁,逗一逗人家的小宝宝,一会儿又拿过妈妈的手机听歌,并随着哼唱。再不然,拿出一盒橡皮泥,捏一捏,揉一揉,拍一拍,一个栩栩如生的花朵盛开在掌心,惹得旁边的云南阿姨拍照留念。
“这孩子从小就省心,一堆沙子能玩半天。”“她老师都喜欢她,朗读呀,跳舞呀,啥活动都要她参加”““她成绩好,还是班长呢……”
孩子妈来自农村,平时做电商,这几年生意也不好,人却活得通透。
“我和她爸没上过大学,也挺好的,现在上学卷得很,很多出事的,我不想太逼孩子,能啥样就啥样吧!只要孩子高兴就行!”
话虽如此说,对孩子的学习也没放松。“到云南二十多天了,这不,不愿意回家!可报的辅导班要开学了,不回来不行。”
“我还想带闺女去黄山玩几天呢,开学要学《黄山奇石》了。网上看到过,叫什么,跟着课文去旅游。”
4.结语: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谁有那闲钱陪孩子满世界转,即使有钱,也没时间!
我想说的是,农村房前屋后都有风景,只要你愿意,大自然里有最好的课堂,跟钱多少没关系,跟学问高低也没关系。
我更相信,只要父母自己做得好,用尊重与爱养大的孩子,大概率错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