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节期间,主要阅读了一本书,知识管理专家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成甲在知识管理领域耕耘十年,这本书既是谈知识管理理念和认知层面的少有的好书,也是他十年自身学习、反思、精进过程的总结。
他真诚热情无私地将自己多年研究心得及取得进步的方法倾囊相授,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用正确的方法,学习那些关键的知识和道理,更快地改变人生。
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临界知识。
什么是临界知识?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掌握临界知识,便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的模式,从而极大提升学习效率。
李笑来把这样的知识称为可以繁殖的知识。掌握这样的知识后,它自己便会生长壮大,假以时日,便能改头换面,改天换地。
比如复利效应,比如概率论,比如进化论,比如黄金思维圈。
在知识领域,二八理论依然发挥作用。20%的知识能够发挥80%作用,那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显而易见,花80%的时间,去学习那20%的知识,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2
在正式开始寻找、探索、学习那20%的能改变人生的关键知识之前,先要解决2个底层思维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接下来的学习便事倍功半,甚至无从进行。
底层思维之一:绿灯思维
什么是绿灯思维?就是当有人提出了与你原有认知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时,第一时间不是去反驳,而是认真倾听并思考其价值和合理之处。
唯有拥有绿灯思维,你才能有真正的进步。
但我们多数人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呢?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就是当我们感到我们的观点、尊严受到挑战时,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他居然当众反驳我!不给我面子!和他干!
这时,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那为什么会产生习惯性防卫呢?这与心理学上的“基本归因偏差”有关。
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时,我们习惯把原因归到那个人身上。俗话说“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嘛!
但如果这个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我们习惯把原因归到外部因素,或者时机不对啦,或者环境不好啦等等。
明白了我们有这样的一些心理基础,就比较好理解我们为什么会习惯性防卫了,因为当我们受到质疑的时候,会下意识地从外部找原因,当我们把外部原因当真之后,别人针对我们的意见就显得更不合理了。
明白这些之后,我想起了那些当老公在众人面前反驳我时,我为何会暴怒了!因为他触发了我的习惯性防卫。
那要如何去克服习惯性防卫呢?解决办法便是训练自己的绿灯思维。
当有人对你提出不同的看法、意见时,就像十字路口绿灯亮了一样,先让对方说完,认真冷静倾听,试着去思考这不同的意见或建议有什么价值,而不是想着如何去反驳。
想要做到这一点还有一个更底层的认知。便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和行为”。
我们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当有人对你的观点或行为质疑时,我们往往理解为他对我们个人的质疑,从而激起习惯性防卫。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要明确“我”与“我的观点和行为”是不一样的。“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和行为”的不断改进与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与行为”提出不同看法,正是为我们提供了改进和提升我们的“观点与行为”的契机。
看出来没?很多符合逻辑的正确做法都是反直觉的。
行为科学的奠基人阿吉里斯曾说过:“防卫性的心理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
成甲在《好好学习》中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如果把进步的过程比喻成往杯子里倒水的话,习惯性防卫就是盖在杯口的盖子,阻挡我们进步。
其实有习惯性防卫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使自己陷入无法提升的境地。
底层思维之二:以慢为快
绿灯思维是我们快速成长的心态基础,以慢为快是具体执行时的心态。
我们的社会变化越来越快,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想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建立竞争优势,学习与成长的速度就很重要。“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成为很多人的信仰。
Facebook从无到有到红遍全球不过几天时间,“滴滴打车”从无到有再到风靡全国也才几天……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昨天还是个普通人,今天就拿到几个亿投资,摇身一变成了首席执行官。
我们能不焦虑吗?能不想快点吗?
可问题是,我们看到的快,其实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很多公司快速扩张,很多个体快速崛起,是因为在之前你没有看见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持续地正确地行动,刻意练习,慢慢积累,然后在某一个节点快速凸显,让我们看到快这个结果。
想要快点提升能力,快点崛起,快点成功,反而需要以慢为快,“结硬寨,打呆仗”。
“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数倍于己的太平天国军的要领。
所谓“结硬寨”,是指湘军到了一个新地方以后马上要扎营。选好关键要地后,要立即修墙挖壕。并且在战争中,不论敌人出现什么漏洞,什么诱惑,都不为所动,只死死守住关键要地。
“打呆仗”是指湘军每到一个城市边上,并不开打,而是就地挖壕,把整个城市外围全都用壕沟隔断联通,断粮断水,生生困死敌人。
结果,湘军与太平军纠斗13年,除少数几次伤亡上千,其他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胜利。
真正高效的学习,是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然而,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阻碍我们融会贯通的原因,恰恰是我们学习的太快了!遇到“阻塞”该停下来思考弄明白的,带着疑惑飞奔向前,到最后竟忘记了疑惑。
所以,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来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
以读书为例,我们不必追求一年要读100本书,也不需要一字一句一本书从头看到尾,而是要带着问题把一本书读成自己的知识。
当你准备读一本新书,通过序言、目录、后记了解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展开的?他讲的道理你是否认同?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带着这四个问题去阅读,在重点关键位置可能一页纸要停留半天,做笔记,思考,打通知识阻塞,而有的部分可以快速略过。
成甲说,他在阅读《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一书时,通过目录,发现自己对“结构图谱”这个概念非常陌生,不理解这个概念的意义和作用。他就重点研究这一部分,短短300字的“结构是什么”小节,他看了两个多小时,做了几千字的读书笔记。而弄清楚“结构图谱”是什么,他断断续续花了五六天的时间。
但这期间,他打通了很多阻塞:为什么一些诗歌很短而有冲击力?演讲中如何优化节奏?写作中关注哪个要素就能让冲突意义放大?在最短的时间内构思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应该从哪里入手?
你看,他从一本书的一个概念,将如此多的领域融会贯通地联系起来!
没有“结硬寨,打呆仗”的功夫,要花多少时间,学习多少技巧才能有如此收获?这便是“以慢为快”了!
成甲有自己的咨询公司,业务繁忙,还要写书,更新公众号,并在罗辑思维得到上每周一期的《成甲说书》,不要说那么多事情,仅仅是每周读完一本书,理解并讲出来,制作成音频节目,坚持下去都不易。
很多人问他:“你读书为什么那么快?”
他回答“我不是读书快,而是读书慢!”
正是因为过去多年他以慢为快,“结硬寨,打呆仗”的读书法,打通了大多数的知识阻塞,实现了融会贯通,才有了今天他的读书快的结果。
世上本没有好走的路,看似简单的路,但走的人多了,竞争太多,反倒是最难的路;而看似很难很笨的路,因走的人少,竞争少,反倒容易脱颖而出。
3
要想快速成长进步,先从底层思维练起,遵循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的原则,勤勤恳恳修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