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意在于求多
听得到的创意思维课,发现这个创意的模型之前在李叫兽的文章中有讲过,后面看到过有一片文章也提到过这个模型。模型分为三列,左边列出的是你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一些属性特点,比如颜色,外观形状,纹理,手感等,右边列出想突出的概念性特点,比如便捷性,再围绕便捷性延伸出的事物有哪些?作出罗列,然后找出特点的几个点和产品的属性进行交叉连接,产生新的想法,跨度越大 ,创意也就越大。
创意的产出是套用方法,又加入了随机联想的思维,然后再根据两个点,自圆其观点。产生创意的开始不要批评否定自己,关键在于发散的多。
2.写读后感或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
做这件事情是人的有意识活动,当发现在这块思维枯竭时,感觉也说不出什么,说明自己没有真正的把文章读透。
把文章读透,一个是别人的观点被自己认识的过程,先是单个逐个文字信息,再到作者讲话的语境,说这个句时,作者的知识背景是什么样子,希望我了解到这个知识一个什么样的轮廓,再到知识点的细节是什么样子,有血有肉,结晶繁衍出他的思想信息的传播,那么对于个人呢?能被他的观点吸引,这是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丰富自己思想生态花园的方法。
和别人交流时,就是在介绍自己的认知生态花园,你喜欢生态中的每一个事物,每一件事物都有你和他独特的经历故事,这也是产生吸引力的,和被了解,被观感的能量球一样。
没有产生感觉时或者感觉不深入的原因,是自己感性的旺盛的觉知系统没有打开,处于干枯,没有滋养的状态,没有能量的滋润和浇灌,产生了无感。
有感的仪式感,之前看李叫兽的一片文章提到,如果对那一段话感兴趣就停下来,好在什么地方?要拿出来分析分析,如果不是他说出这句话,之前自己是怎么认识的,或者让自己去总结描述这个现象,自己的语言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他的精彩,或者这段话引起了自己深深的回忆,有好些事情和这句话相关,或者印证了这句话,之前的那些事情的细节是什么样子的,当时自己不明白这个道理时是怎么处理的?最低列举三个和自己先关的事情,让这个知识点和自己产生关联。最后一步就是迭代自己知识框架中和这块知识相关的知识,优化了多少,推倒重新建立了多少,形成新的条理概念。
这块要截下来要做客观化和复盘,客观化就是把这个知识点写下来,复盘就是梳理自己的认知花园。
3.当跌倒的时候,不要急于爬起来
上面这句话是创意思维课中听到的,感觉很有道理。因为客观上制造了一个认知角度,去观感这个问题的环境是什么样子,也有可能和旅行一样,说不定因为某个机遇,从而形成了新的认知或者对生活的态度。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时刻,比如刚睡醒,刻意停留片刻,用身体的触觉或者听觉,或者用意识扫描自己的身体,去感受一下这个美妙的世界,在这种时候有没有奇特的想法或者创意冒出来,再比如,自己的眼睛比较干涩时,不要急于苦恼让自己焦虑的情绪再泛起,而是去放下和自己情绪的抵触,第三视角去体验这样特别的时刻,这样的体验曾经在什么时候出现过,如果要激发创意一个创意,自己眼前的场景适合给哪一种产品做代言广告,享受这个美妙的第三视角观看自己的状态。
和这句话相对应的一个动画短片,现在回想起来也深含寓意,大海边的小海鸟,当海水势不可挡的涌过来,自己来不及跑回去时,机灵的学寄居蟹快速的钻到沙子里,就在海水淹没自己时,恐惧的自己眼睛是紧闭的,当小寄居蟹敲打小海鸟的嘴巴,触醒他时,猛然发现海底中的食物都曼妙的清晰可见,随着海水的褪去,那些贝壳又机灵的钻进沙子里,褪去的海浪,那些海螺钻洞留下了一个一个水泡泡。看到这一幕,小海鸟立马得到了灵感,浑身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不畏惧海浪,为自己为同伴找到了好多贝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