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礼乐征伐(三)——庶人不议

礼乐征伐(三)——庶人不议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3-14 08:50 被阅读0次

    ——《论语·季氏篇》学习之16-2-3

    【原文】天下有道,则(正)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白话】天下太平,邦家的最高权力就不会掌握在大夫之手。天下太平,老百姓就不会议论纷纷。

    【思考之六】什么是“庶人不议”?有那两种情况?

    庶人不议就是天下清明,贤人在位,庶人不肆意乱议邦家朝正。“不议”就是不非议、不谤议。张栻曰:“庶人不议者,民志定于下而无所私议也。”朱子《集注》曰:“上无失(正),则下无非议,非钳其口使不敢言也。”钱穆先生亦曰:“上无失(正),则下无非议,非钳其口使不敢言。”《义疏》曰:“君有道,则颂之声兴在路,有时雍之义,则庶人民下无所街群巷聚以评议天下四方之得失也。若无道,则庶人共有所非议也。”《后案》曰:“上有私议,则下兴公议;上无正议,则下恣横议。”

    一种情况是:天下太平,老百姓衣食饱暖,吃得好、穿得好,安居乐业,心气顺畅,没有可议论之事。《孝经》讲,圣明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天下有道,上不会抱怨下,百姓自然也不会抱怨上。如果老百姓喜欢议论,就说明出了问题。

    还有一种状况,不是“庶人不议”,而是不敢议。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暴君,不允许百姓讲话。如明朝、清朝出现的文字狱,讲错话、用错字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谁还敢议论。朱子《集注》说,“庶人不议,非篏其口使不敢言也。”如果老百姓不是不想议,而是不敢议,不敢说话,那便是天下无道之极,离衰亡也就不远了。

    【思考之七】本章有何深意?

    徐英曰:“此章孔子慨然太息而言之,此《春秋》所以为作也。春秋之时,天下无道久已,礼乐之衰,惟盛征伐,洎乎诸侯降守虚位,陪臣执命,而戎狄乱华矣。夷夏之防,王霸之辨,所以垂万世之戒也。”

    云门隐者曰:“此章乃是《春秋》之义,阐天下之道与势。不以正者,难以久也。西周,以礼乐行王道;平王东迁,周室衰微,王纲解纽,祸乱开始;春秋时期,礼坏乐崩,诸侯主(正),五霸迭起,动乱加深,亡G灭族时有发生,大夫、陪臣专(正)继起;战g时期,大夫谋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乱愈烈,死亡相继,天下鼎沸;而暴秦最终兴起,血腥统一六囗,残虐统治天下万民,礼乐扫地,诗书成灰,文明丧尽,民不聊生。狂澜将倒,大厦将倾,夫子所以深忧者也。”

    孔子所处的是天下无道的时代背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诸侯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老百姓热衷议论(正)事。孔子满心装着的是一个有道的天下,是恢复鼎盛时期的周朝礼制,回到“天下有道”,礼制不被僭越,大夫不会专权,百姓安居乐业,无心议论邦家之事。

    藕益大师批注引:“卓吾云:明诛臣子,隐责君父。”李卓吾先生说,从表面上看,孔子的这段话好像是在批评臣子,责骂他们违背礼制,不仁不义,隐含的是“责君父”,实际上是责备君王和父兄,不应该带头做违礼之事。如果上位者,做了坏榜样,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自然歪。如果希望自己的基业、家道常青,长久坚固,唯一的正道就是“尊礼、守礼”,做任何事,符顺道,符合礼。“(正)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上位的人做好了一个正的表率,下面的人谁敢不正?如果你自己不正,要求下面的人正,怎么可能?

    孔子的这段话,看起来是在谈正.治大事,天下大势,但同样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可以让我们懂得一个家庭、一个团队兴衰的关键,让我们明白一家之长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一个领导人对于一个团队的重要性。

    家庭、团队、企业、单位如此,其实我们做人做事也是如此。基本的礼制一定要遵循,如果自私自利,好贪小便宜,不懂得待人着想,走到哪里,都会惹人嫌弃;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占了便宜,获得不义之财,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礼乐征伐(三)——庶人不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iv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