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完《万历十五年》,对“体制内”有了更深的理解。
体制内和体制外最大的区别就是:体制内坐着赚钱,体制外赚的辛苦钱。
我毕业时从来没想过去体制内,因为嗅出了“不自由”的味道,后来去了互联网公司,互联网行业虽然处于上升期,各种红利和泡沫,但大家仍然赚着辛苦钱。
体制内不一样,中国政府因为各种原因太强大太有钱了(比起其他国家)。所以体制内不愁没钱,至少养得起闲人。
因此,父母“希望我们回家考公务员”其实很有道理。公务员不仅稳定,还坐着挣钱,投入回报比很高。父母因为生活经验和思想传承,产生这种趋利避害的直觉很有智慧。
那为什么不考公务员呢?
什么是好的生活
记得之前看到过一句话:有钱花,有事做,有人爱。这确实很惬意,但还是缺点什么。
现在的你最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我最想要的是随心所欲追求梦想,不用在意生活成本,具体点就是每天读书旅行,不用为钱工作,大概就是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以后呢?肯定会有新的答案。比尔盖茨和马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不是“财务自由”。
所以“好的生活”就是达成还没达成的目标,满足还没满足的需求。逃不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基本生存需求没满足的时候,最希望能吃上饭,有个铁饭碗最好,然后买上房子。
被尊重的需求没满足的时候,最希望出人头地,考好学校,找好工作。
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满足的时候,希望能创造奇迹改变世界。
所以好生活不仅仅是稳定、有饭吃、坐着挣钱。等这些目标实现后,还有很多更高层次的需求。
体制内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吗?看起来很难。
如何过上好的生活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可以翻译成:
如何安身立命?
如何赚钱?
如何规避风险?
如何财务自由?
如何实现自我?
…...
既然已经把好生活扩大到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之外了,那么如何做?
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场投资,把持续稳定的“爽”看作人生的整体收益,我们该如何选择?
是投资就要看成本和收益,在经济学原理里成本是做选择所要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
体制外的选择太杂,所以收益也很不同,总结下来就是获得了更广泛的机会,更多的可能。生命只有一次,更多的机会,更多的体验,相当于拓宽了生命本身。
投资的另一个原则是多元,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体制内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用一生投资一个城市一个单位。像一颗植物一样被栽种在持续给养的土地,不是像动物一样冒着危险捕食。
理想中的多元是,赚更多钱,投在不同的地方;主要的时间用来工作或创业,再花一部分时间投资自己多元的能力和才华。
当然如果你想学巴菲特做价值投资,只选很少项目,多多地投,你认准了体制内这只绩优股,那我也非常佩服(认真的,想想雄安就能想通)。
如果你想先成为植物,吸很多养分,长胖以后再变成动物,我也非常佩服。
体制内有刘慈欣,有曾经的马东和罗胖,有我佩服的老师,有很多优秀的人。
真正做出选择还是要看自己,是什么人,更能承担哪种选择的成本,如何才能持续的开心。
我已经工作了几年,依旧不确定自己以后会做什么,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我希望有更多的可能,更多的思维拓展。
做出选择并承担成本,是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能力,和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