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的机会,参加了一场一起行走胡同的光影活动。跟着新加坡华人陈惜惜老师一起穿过她每天行走的胡同,一起跟着她拍摄,又和42个小伙伴,一起聆听了她的拍摄技巧和心得。
活动海报,设计的很棒一直都很喜欢北京的胡同,总觉得那里是寻觅童年痕迹的最佳场所。有穿着花背心的奶奶;有穿着大裤头摇着蒲扇的爷爷;有穿梭在长草的房檐上的猫咪;有卧在家门口打盹的小黄狗……这一切都是这么熟悉,这么亲切,只是记忆里的童年早已面目全非,唯独北京胡同里还保留着这些珍贵画面,但北京的胡同也在现代化的楼宇间逐渐减少,所以倍感珍惜不多的胡同日常画面。在豆瓣上一看到这样行走胡同拍光影的活动,毫不犹豫的就参加了。
不同摄影师的胡同印象 不同摄影师的胡同印象参加这个活动时根本就不知道陈惜惜老师是谁,更没看过她的作品,就是冲着行走胡同这个主题来的。当我见到陈惜惜老师时,看到一个短发,上穿黑色无袖中式连襟衫,下面一条挽起来的雅白牛仔裤,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朴素女士。她说话很温柔,她带着我们行走她每天下地铁到公司上班穿过的胡同,她就是利用这十分钟时间用手机每天拍一张照片发朋友圈,就有人找她把这些照片出版了一本书。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我很好奇这么容易就可以出书了?每天有那么多的人发朋友圈怎么没有这样的机遇,她怎么就成功了?
但通过跟她行走拍摄,又听了她的分享,当我看到我们一起走过的胡同,一起拍的照片时,对她不禁肃然起敬。她拍的照片不多,一路走来拍摄的人不超过三个,但她的照片张张有故事,张张有内涵,怎么可以做到这样的精准?
陈惜惜老师作品分享会上才了解到她原来是一个纪录片制片人,新加坡华人,来中国开了视频公司。她每天都拍胡同里的人文,她说她拍的照片不多,她每天拍的不超过十张,她不怎么会用相机拍照,她一直用手机拍照。她事先从人群中寻觅到她要拍的人,手机放在胸前,找好拍摄位置,找好构图,光线,不看取景框,预估她的人物到哪个位置发生什么样的动作,就咔咔拍摄三张,一副作品就这样完成了。
陈惜惜老师作品她寻觅人物很准,构图光线也恰到好处,她的照片很有故事感,很能触动人心。她讲她拍摄的有三大标准:
1.标志,寻找的地点要有北京特色,要让人一眼就能看到这是哪里!
2.人物.她会在人流中快速寻找到具有故事感的人物,然后找好光线位置,在人物还没觉察她时快速拍下来。所以,她一直在街拍,偷拍,却很少被人注意到。
3.光影.她喜欢拍黑白照,所以她会找一些光影对比很强的地方,她每天上班路上都在寻找光影,看到好的光影,她会驻足停留,等待她想拍的人物。
陈惜惜老师作品 陈惜惜老师作品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准备,都是她长期深厚的文化积累带给她的灵感。她讲到,她的照片都是文学作品带给她的启发,她说为什么同样的场景她会比别人拍的有故事感,因为别人拍的太实了,一架桥就是一架桥,一条路就是一条路,没有意境,不能给人想像的空间。而她会把文学作品中场景、故事都在脑海中呈现出来,让那个桥和路成为一个文学作品中的场景,这样的照片就会给人很多想象空间。
陈惜惜老师作品听了她的分享受益匪浅,让我明白,再普通的一件事坚持下来就会有奇迹发生,就如她说的,她只不过就是每天在朋友圈发一张照片,但当她坚持到一千多张照片时就有人找她谈出版书籍的事情了,成功就是这么简单,坚持就好!
她的作品让我更加受到启发,她能快速并准确的找到一个有故事的人,还能给人物拍出一张很棒的照片,也是跟她从事的职业,跟她看过的书,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有关。就如她说她喜欢拍自行车,因为她小时候在电视里看到的中国就是哪哪都是自行车,所以她觉得自行车最有中国特色。一张照片的呈现,是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人生的感悟的积累。要想拍出好照片,不要专注自己的技术,多看书,多接触文艺文学作品才会让你的照片更耐人寻味。
陈惜惜老师作品 陈惜惜老师作品 陈惜惜老师作品想起了为什么默默老师在光研习课上一再强调让我们多看书,给我们推荐好多文学作品书籍作为我们的课前准备了,原来一切都是融会贯通的,又想起了默默老师的话,多看书,增加自己的文学涵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