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哲学》

作者: 果壳之王 | 来源:发表于2022-06-21 07:05 被阅读0次

    一. 斯多葛派与爱比克泰德

    有些事取决于你,有些事则不然。对于面临生活可能存在的种种磨难,我们怎么才能保持冷静和坚强,始终做自己灵魂的主人,爱比克泰德的回答是:不断提醒自己,自己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眼光要局限在自己的脚尖,停止关心更广泛的事物,而是要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控制限度。

    二. 伊比鸠鲁与享受当下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人生的全部。没有绝对的善和恶,只有带来快乐的想法和行为,以及带来痛苦的想法和行为。他认为,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享乐能力差得令人难以置信,在编造悲伤的理由时又充满天才。我们会推迟享乐,总以为快乐在有钱之后,在升职之后,而当下的快乐未被察觉,直接流逝了。

    三. 赫拉克利特与神秘主义

    他的名言是“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别人寻找稳定,赫拉克利特看到的则是不停息的流动和变化。他提出一种动态的宇宙图景,万事万物不断变化,宇宙不断膨胀变大,循环往复。人类的意识是宇宙之花,虽然微小,但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思考人生,并改变它们,而不是困于其间。

    四. 毕达哥拉斯与格言的力量

    他以勾股定理著称,但成就绝不仅限于此。毕达哥拉斯派核心要求是记忆练习和念咒。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对人类灵魂的非理性有深入的理解。只通过抽象的哲学推理改造还不够,还需要格言、符号和跟灵魂中的非理性对话,这样哲学才能进入你的大脑,成为你的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在麻烦来临之前就思考应对办法,才能在危急时灵活使用。

    五. 怀疑论与批判性思维

    在现代,怀疑主义作为群众运动指南,获得巨大成功。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科学的契合。有学者表示,怀疑主义就是一种科学思维,从怀疑开始,然后寻找可验证的证据,用它让世界更美好。但是科学就一定靠得住吗?“科学方法”并非总是“善”的。

    六. 犬儒主义与极简生活

    犬儒主义训练自己不去在意别人的嘲笑和奚落,攻击内心的审查官和道德警察,抛弃以表象为基础的道德,走向以遵守个人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它发起一场个人道德革命。这种重新定义耻辱感的技巧也被用于现代心理疗法,只不过犬儒主义是向整个文明和社会开炮。

    七. 柏拉图与洞穴理论

    柏拉图认为,当理性驯服了另外的系统,我们的多个自我就变成一个统一、完整的自我。当他“醒来”之后,意识到现象世界只是一个幻象山洞,被人们当作现实的,只是投射在山洞墙壁上的影子。当哲学家努力地走出山洞,走到阳光下,他想要回洞里唤醒其他人,但别人反而会指责他遮挡了视线,这就是苏格拉底的遭遇。

    八. 普鲁塔克与教育

    普鲁塔克在他写作的传记《希腊罗马名人传》中,就看到了模仿的力量,比如,亚历山大大帝沉迷于模仿阿喀琉斯,而凯撒沉迷于模仿亚历山大,甚至在读亚历山大传时痛哭,因为同样的年纪亚历山大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帝国。他努力把年轻人模仿的欲望引向好的方向,在人物传记中突出人物的美德与自控。

    九. 亚里士多德与美德

    不同于老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不认为我们应该在某种绝对、永恒的形式中寻找美德,他引入黄金分割点的概念,指出美德存在于两种极端之间。比如,勇敢是过度鲁莽和过度胆怯之间的黄金分割点,幽默是过于严肃和过于滑稽之间的黄金分割点。而掌握黄金分割点需要不断练习,就像拉小提琴一样,不断在生活中练习,直到它变成自动的反应。

    十. 苏格拉底之死

    在柏拉图的笔下,苏格拉底无疑是表现最像哲学家的。在《裴多篇》中,柏拉图用完美的技巧重现了这一幕:苏格拉底的朋友们围着他啜泣;他的妻子赞西佩痛哭到不能自已,不得不被带出房间;行刑人在一边等着,端着一杯毒芹,在这种混乱中,苏格拉底的神态和语言如此高贵,如此无畏。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朽,将住到更美的地方,与纯粹的灵魂交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的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ps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