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庆节,《我和我的祖国》上映,票房超30多亿。

跟随这部电影,这首歌的主题曲,《我和我的祖国》也传唱到了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谁都能来上那么一两句。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甚至于有公司的年会,也用这首歌作为合唱曲目。稍微改点歌词,比如把祖国换成公司的名字。
“我和我的XX(公司名),一刻也不能分割......”
老板听了很开心,红包发得更丰厚。
今天我出去走了一圈,发现还有那么几家店仍然在播放这首歌曲。但其实我心中的第二国歌,一直是另外一首,它叫做《我的祖国》。它也是今年国庆节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姊妹篇《我和我的家乡》的主题曲。

这名字听起来跟《我和我的祖国》很像,所以好多人把他们搞混了,但其实他们是完全不同的。
不同于《我和我的祖国》通过诗意的歌词来表达对祖国的赞颂,这首歌通过朴实地描写那个年代的景象,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自信,字里行间浸透了中华民族质朴强劲的生命力。
《我的祖国》比《我和我的祖国》早了将近30年。由于它是《上甘岭》这部电影的插曲,在很多老一辈人心中,对这首歌的感情远比对《我和我的祖国》要深刻的多。
2016年,台湾前文化部长、作家龙应台在香港大学作了一场演讲。演讲的主题叫做《一首歌,一个时代》。
她带着大家回顾不同时代听过的歌。
她说:“一首歌能够经历数十年,依然不被忘记,是因为它是时代,是历史,更是每一个人的回忆与安慰。”
接着她问大家各自的启蒙歌是哪一首?
港大副校长拿起话筒说:
“我进大学的时候,好多师兄带我唱《我的祖国》”
龙应台不敢相信,反问了一句:
“真的?我的祖国怎么唱?头一句是什么?”
话刚问完,几个稀稀落落的声音在观众台响起,
“一条大河波浪宽......”
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声音汇聚在一起,歌声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整齐,到了第二句,全场开始大合唱。
龙应台也笑着等待大家唱完,然后一起鼓掌。
下面是视频:
泪目!龙应台港大演讲问启蒙歌曲 观众合唱《我的祖国》_网罗天下_腾讯视频
想想去年的香港暴动,港大这么优秀的光荣传统不知道还在不在?
除了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也在上演着同样的事。
大概是2013年,英国BBC交响乐团来到深圳音乐厅演奏《我的祖国》。
前奏刚起,就有人听出了这首歌并热烈鼓掌。这次鼓掌,尚且符合音乐会的礼仪,但是后面发生的事可就不符合了。
随着演奏进入正歌部分,在场观众纷纷合唱起了这首歌。台上的音乐家们都笑了。他们可能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我想他们肯定不明白这首歌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下面是视频:
《我的祖国》交响乐_腾讯视频
前面说了,这首歌最初是1956年的老电影《上甘岭》的插曲。那时,导演沙蒙找到了作词家乔羽和作曲家刘炽,让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创作了这首作品。

作品完成后,沙导看了看稿子,问他们:为什么不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或者长江万里波浪宽?这不是更有气势吗?
乔羽说:用万里长江确实气势很大,但长江虽长,在全国范围内,没有见过长江的人也有很多。这样写,可能会让那些不在长江边上的人从心理上产生距离,从而失去亲切感。而且从对祖国的体会来说,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门口总会有那么一条河。它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只要一想起家,很多人就会想起那条河。
最后沙导同意了他的看法。
这首歌朗朗上口,是属于那种你听一遍就能记住的。更传神的,是它的词。全篇朴实无华的用语,但凡小学学过一点语文,就能读懂这词。最顶级的文章不需要舞文弄墨,所谓大道至简,不外如是。所以它才能有那么广泛的传唱度,词曲近乎完美的配合,让人一听就懂,一听就会,一听就能触动你心底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深深热爱。
这也正契合了《我和我的家乡》的主题,不需要多么抽象的、诗意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家乡,我们眼睛里看到的、此刻脑海中记起的就是最美的模样。
电影的五个单元都展示了这种美。
《最后一课》里的千岛湖,
《UFO》里的民族舞,
《北京好人》里的衡水乡下,
《回乡之路》里毛乌素沙漠,
《神笔马良》里的东北花海平原。
真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也让我想到我的家乡。
我小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城里,只有放寒暑假的时候,我才会回到我爸的老家,那个至今信号都不好的小山沟里。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门前,没有大河,只有一条小溪。环绕四周的是一座座山,山的那边还是山,因为山太多,所以这里的田地都是梯田。真是对应了那句“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听我爸说,就连那些梯田也是祖祖辈辈们一锄一锄地凿出来的。
家里的房子则是用大块大块的石头堆砌的,用山上的松树搭结构,再覆盖上黑色的瓦片,冬天漏风,夏天漏雨。
还有村子里的路也是用一块块石头堆积的,可以说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从山脚一路上去,大概有几万个台阶吧,这些台阶都是祖祖辈辈们扛着石头,混着黄泥一块一块铺就而成的。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有水泥路了,车子顺着盘山公路上去,就可以直接停在家门口。家家户户都起了新房,坐落在一片片竹林和松树之中,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富贵人家的别墅。
但是和电影里不同,我们那村没有什么名人或者旅游资源,也没有优势的农作物项目。家家户户起的新房都是后辈们在外面打拼挣到的,只是为了给家里的老人有个好的住所。由于是山岭地形,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只能做到自给自足。村长也曾想过利用农业种植和牲畜养殖来带动村庄经济,但是人力是个大问题。年轻人全出去了,在村里的都是60向上的老人们,大家心有余而力不足。
爷爷就常说,等哪天我们这辈走了,你们怕是再也不会回来了。
虽然很残忍,但是这又何尝不是真相呢?
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像电影的村庄有这么好的资源的,很多的村庄终究会随着时代进程而消失。如果你们的家乡有这么好的资源,还请好好珍惜。
我并不是一个有着浓厚思乡念想的人,我会兴奋于不断探索新的世界,却对那个我长大的地方没有任何挂念。也许是此刻的我太年轻吧,但也可能我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那种人。
“我觉得有些人就是生错了地方。造化弄人,他们被抛到某处,却惦念着一个隐约朦胧的故乡。出生地则是异乡,从小熟悉的绿荫小巷、曾经玩耍的拥挤闹市,都只是沿途风景。他们在亲友中也许一辈子都落落寡合,对自己唯一熟悉的环境淡然疏离。也许正是这种陌生感促使他跑遍千山万水寻觅自己永恒的归宿。也许有某种根深蒂固的返祖欲,促使迷途者返回祖先在鸿蒙初辟时离开的故土。有时一个人偶然来到某地,会有莫名其妙的归属感。这就是他寻找的家园,他将融入自己从未见过的环境,与从未谋面的人相伴,似乎生来就和这一切相熟,在这里他终得安歇。”
全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