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有一个字似乎一夜之间就被广泛地引用,那就是“作”。
耳熟能详的有“作死”“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好吧,其实我也是个爱用这个字的人,你看,这么一个字能够有效地显示出自己的“不作”,虽然不排除有一些不大好的情感意味,但是呢,跟着潮流走也不会很错,所以肆无忌惮用着这个字去形容别人。
是的,别人。
这个字的情感态度在我看来是一个贬义的词,虽然偶尔会说说自己作,但是打从心里觉着我就说着客气客气~
可是我现在想说的是“作”是一个褒义词,在我第n次抱怨生活的无聊,在我第n次说小K有些“作”的时候。
小K是一个处女座。她说爱她猫、她也说爱抹茶、她会专门为了拍一张很有feel的自拍去旅游,她总是会在一起看电影的时候,挑一张喜欢的座位号电影票,她会去找ins上的照片模仿着自拍……
从我的角度来说,她很作,为了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折腾,为了文艺的即视感而去理想化爱好。
而我呢,只要符合口味的我都喜欢去吃,我明确着我讨厌什么,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也都是最后,毕竟我没什么需要挑剔的,不用去拍照发朋友圈;我不会为了一件自己喜欢的包去透支一个月的工资……
总之我做的一切都是在自己的预算之中,我的生活几乎从来不会去脱轨。
后来呢,小K到外地工作了,很少见面了,于是我的日常都是有迹可循的。
夜深人静的时候会和自己说,这就是想要的生活?可是我不开心,没有例外,没有波澜。
思索了几天以后,生活质量的提升需要的是“作”的精神。因为要“作”,所以会让自己表现出自己理想的样子,然后表演变成习惯,成为真实。
简单地说,给了自己一个理想型,然后自己开始努力朝着理想型去要求,哪怕只是装模作样,时间长了也可以耳濡目染。
由于“作”,是一个高于自己的状态,相当于划了一个高于自己的标准。如果达到了目标,会发自内心地快乐。
曾经,以为快乐很简单,就是吃到可口的饭菜,看到好看的花。但是,因为简单而廉价。因为不间断的快乐,所以还能发自内心继续去开心吗?三年级因为做出数学试卷上的一道两位数乘法计算而开心,六年级还会为了做出三位数的乘法而感到成就感吗?
快乐因为不曾体会而发自内心;太寻常只是幸福,却不是快乐。
后来吧,小K因为喜欢的爱豆,学会剪辑视频、刻橡皮章;为了拍照片好看,用半年减了20斤;想去一家家好评率极高的餐厅,她游玩了大半个中国……
我是羡慕的,因为我不想作,所以我一直在我给自己画的那个圈圈里,出不来。
也许,我是该有些改变吧,给自己一个“作”些的目标,让自己的满足来得更加难能可贵,不是为了“逼格”,仅仅为了不一样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