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五花马
这个周末我在期待吴冠中的几幅画。
搜集了这位丹青大师的一些画册,一幅幅看过去,江南山水,笔墨人生,了解这位画作者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思想,虽然他的画风是以形式主义写意,但他的人格与作品却比同时代许多人真实的多得多。
吴冠中说:学艺之始,我崇拜古今中外的名家与名作,盲目的。岁月久了,识见广了,渐渐有了自己的识别力:名家不等于杰出者,名画未必是杰出之作。人死了,哪怕你皇亲国戚,唯作品是沟通古今中外的文脉。伪造了大量的废物欺世,后人统统以垃圾处理。我分析自己对名家与名作看法的转化因由,要害问题是着意于其情之真伪及情之素质,而对技法的精致或怪异已不再动心。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一个情字了得。艺术的失落同步于感情的失落,我不信感情的终于消亡。
好一个“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发现真实与创造美,永远是诱惑科学家和艺术家忘我的动力。别人称颂他们的使命感,这使命感其实是感情的喷发或爆炸。
他又说“笔墨等于零”。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笔墨的发展无限,永远随思想感情之异而呈新形态。笔墨属技巧,技巧乃思想感情之奴仆,被奴役之技有时却成为创新之旗。石涛谓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明确反对以古人笔墨程式束缚了自家艺术。
一切艺术不止于音乐,而进于诗,诗更蕴人情。
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最重要的是思想———感情。感情有真假,有素质高低的不同,有人有感情,但表达不出思想。技术好不算什么,传不下什么。思想领先,题材、内容、境界全新,笔墨等于零。
知识分子的天职是推翻成见,而成见之被推翻当缘于新实践、新成果的显现,历史上已多明鉴。
“凡外重者内拙”。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的人。智者所见略同。
他自述,从艺以来,如猎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弯弓射大雕。不获猎物则如丧家之犬,心魂失尽依托。在猎取中,亦即创造中,耗尽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虽瘦,心胸是肥硕壮实的。.......反刍之草,沧桑味苦,却更接近人生真味。思往事,往往更概括,更突出了某处眉眼,画面随之而呈现简约,强调创痛,呈现无奈——人生之曲,不凭音色悦耳,当亦有未老、将老或老之知音。
“一个鲁迅抵得过三百个齐白石”,这是老先生的另一句名言。齐白石可以没有,多一个少一个也无所谓,但是鲁迅不一样,单从社会功能上说,他们的影响不一样。齐白石画得很好,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鲁迅。少一个鲁迅,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
所以他说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
艺术家大致性情毕露,不看人脸色的,即便后来给整得不像人样子,熬过浩劫,一朝出头,脾性还是在,只是如吴先生这般不留情面,给人难堪,实在是时代面前太不识相了:譬如中国的美术还不如非洲,譬如画院应该关闭,譬如美协应该解散,譬如一百个齐白石不抵一个鲁迅……这般不改其初,到老一贯,吴先生其实是个文艺青年,终其一生学不会圆融世故。
我的朋友胡不归说:绝大多数人是这样活过他们一辈子的,“他们降生,在街头长大。十二岁做工,经过短暂美丽有如鲜花绽放般的青春期后,在二十岁结婚,三十岁衰老,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六十岁时死去。繁重的体力劳动,家人与孩子,与邻居的争吵、电影足球啤酒还有赌博,这就是他们的一切。”他们也曾短暂地见过美好,可是后来慢慢地就对丑恶安之若素,他们合理化自己见过的所有不平之事,辩证法、二分法用得最是熟练,他们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存在即合理”,既然事情这样发展下去了,那就肯定有它的好处,“XX难道就没有一点积极的地方吗?”他们对总是在提醒不合理的人叫道。-----所以,你看,清澈的勇气不是人人具备。
圆融世故者千篇一律,清澈的灵魂万里挑一。
一个人能够熏陶得非常有文化,非常有风度,非常有学养并非难事,难的是,与此同时不要丧失与生俱来的率性、侠义、血性、野性。就是说在经过长期的教育之后仍然不失侠骨,怀有柔情。因为,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类,非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爱的体验及创造为骄傲的。
《庄子•达生》中说:“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意思是用瓦器做赌注时,因为瓦器不值钱,输也无所谓,所以心理毫无负担,赌起来轻轻松松,对输赢泰然处之反而常常获胜;而用名贵的腰带物下赌注,则担心输不起,有所顾忌;如果用黄金下赌,因为怕输,就会患得患失,顾虑重重,思维也迟钝了。凡是对外物看得过重的人内心反而笨拙。
人生面临选择时,如果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仅看重外在的物质和所得,则必属外重者内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