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没有羞耻心的耻辱,那是真正的无耻。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人来说太重要了。那些自以为聪明,善于机变的人,羞耻心对他们是没有作用的。如果不以不如人为耻,那又怎么能做到和别人一样呢。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之心,就是羞耻心。懂得什么事情是恶的,并以此为耻,那么就不会做这样的事,反过来说,就知道该怎么做事了,这就是义。所以没有羞耻心的人,他们不会反省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反而会为自己找出各种推脱的理由和接口,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进步呢?所以说,知耻近乎勇,能够检视自己做的不如人家的地方,把它看成是一种羞耻,才会去矫正偏差,才能不断向善。
孟子说,古代贤能的君王只知道时时为善,为国家为人民办好事,而不看重权势地位,古代的贤士难道不是这样吗?他们以追求大道为乐,而不在乎权势,无论是自己的权势,还是他人的权势。因此如果王公贵族对自己没有恭敬之心,礼数上不到位,那么王公贵族想再会见他们,贤士是不会答应的。多见几次尚且不能,何况要让他们做自己的臣子呢?
贤士具备独立的人格,行事只看是否合乎道,而不在乎权势,他们把对权势屈服,趋炎附势,视为一种耻辱。
孟子从羞耻之心开始谈起,实际上要讲的是义。
宋勾践热衷于游说诸侯,兜售自己的主张。孟子对他说:“我告诉您游说之道,人家认可您的主张,你可以志得意满,人家不认可您的主张,您也要自得其乐,潇洒自在。”
宋勾践问:“如何才能做到呢?”
孟子说:“只有尊德乐义,才可以做到逍遥自在。所以士人即使陷入困境,也不放弃正义,这样士人就守住了自我,实现了自我,如果事业通达了,也不背离大道,这样老百姓就不会对你失望。古代的贤人,得志的时候,就造福于民;如果不得志,就修身立德,为天下人树立榜样。一言以蔽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实际上给纵横之士提出了一条行为规范,就是不能像苏秦张仪那样在诸侯之间搬弄是非,制造矛盾,以突出自己的存在感,并据此谋得一己私利,而应该把仁义作为游说的基本遵循。尊德乐义,德乃仁德,义乃正义。
孟子说,要等到像周文王那样的圣王出现,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那是普通的老百姓的作为。如果您是一个真正的豪杰,即使没有圣王当政,一样不抛弃理想,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通常人们都会抱怨种种社会问题积重难返,仅凭一己之力,无力改变现状,所以选择消极处事,甚至成为自己同流合污的借口,可是能够做到出污泥而不染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孟子说,真正的豪杰即使在困境中,也不会放弃理想,而是抱定信念,守身如玉,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为所当为,不为所不当为,这就是义的核心内涵。一个大丈夫,以义为引领,顶天立地,不依赖于任何人。这其实是孟子自身的真实写照。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赵籍、韩虔三大夫为诸侯,脱离晋国,晋国依然存在,但只剩下绛城与曲沃两地。
原文: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附之以韓魏之家”,大部分人解释为增加韩魏那样的财富,我认为不妥,似应解释为,在韩魏这样的新贵诸侯那里拥有权势和地位,或者说,得到韩氏魏氏那样封侯的机会。
欿,一般都直接解释为不自满,这似乎是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来的。段玉裁认为,欿,通坎。坎卦,上坎下坎,即习坎,重险之义,我认为这样解释是确切的。“如其自视欿然”,把高贵的权势和地位视为一道坎,而不是沾沾自喜然,为所欲为,因而处处戒慎恐惧。
【《孟子》简读之尽心篇00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