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哥们儿一起看了电影八佰,说实话,中间士兵绑着手榴弹跳楼的场景,我是被感动的落泪了。管虎对于观众情绪的拨弄一直做的很好,所以当初看老炮的时候也会跟着愤慨,也会积攒着情绪到最后爆发。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我明知道这是导演的伎俩,却有心甘情愿的任其左右。
回来偶然在B站上看到关于电影的评论,UP主一通口吐莲花,什么不尊重历史,什么给洋人下跪,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模样。正好看完电影和哥们儿聊了一些感受,有提到一些经典的抗日老片儿。如果按此标准来看《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永不消失的电波》这些经典的影视作品,又岂不都是一文不值了?
再者说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品,像《平原游击队》里的李向阳,难道不是一个开了挂的游击队超级英雄吗?和现在很多手撕鬼子的桥段比,只是设计的更加巧妙一些,战争的惨烈呢?真实的历史呢?也通通都没有表现呀。但是李向阳就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所希望的荧幕英雄,经历过苦难的一穷二白的国人需要这样强心剂英雄人物。电影不是纪录片,就像《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一样,那些加入作者表达的改动和巧思,烙上时代的印记,其实更值得玩味和思考。
刚刚听了公众号【反派影评】的评说,这个公众号里的观点有些是稍有偏激的,但大部分还是很电影、很走心,这期的评论尤其酣畅。作者把战狼、红海行动又拿出来说了一番,作为一个一贯的黑京,红海行动当年也是被他黑的很惨。于是有人对他说,你难道没有看这个是根据也门撤侨的真实事件改编的,你不知道吗?
好吧,如果从弹无虚发的和平撤侨,演变成大打出手甚至端掉军事据点,这样大幅度的改编也算是有事实依据,那么这部八佰的改动实在是差之远矣。我其实是很粉红海的,但我讨厌双标,要为八佰鸣不平。
八佰这部影片是由很多意味深长的作者表达的,比如枪毙逃兵,比如上海在中国的位置,比如角色立场和价值观的转变,从“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到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比起天生就根正苗红觉悟高,这样的转变可信、真实而又感动。
其实我也没有必要逐一解读,看过电影的自然有自己的主见,没看过的也不必听我剧透。我只是想说这部电影很好看,去看吧。作者表达和故事性都很好。
我对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了解的不多,我最推崇的有两个,一个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当年那个抗日神剧横行的时期,这个一伙杂牌兵痞故事的电视剧真是一股清流,那个小太爷孟烦了,更是鬼魅一样总是上身,甚至连带爱上了张译这个演员。那句“诺大个中国竟容不下一张安静书桌”,更是震撼了曾经少年的我。
还有一个是一部电影,叫做《我的上高》,这是一个几乎没有交战镜头的抗日电影,以一个很有中国传统文人气质的地方官为切入视角,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把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的家国情怀,书写的有血有肉。那首“薄酒轻慢意,轻舟过江州。从容高揖去,易水当倒流”的诗,真的是将文人的气节和气质写透了。
最后想补充一点,也是【反派影评】公众号上提到的,就是电影里这些可歌可泣的士兵,在真实的世界里,文革时候被整的很惨,现在依旧家贫如洗。想起谢晋导演的《高山上的花环》,这部电影让越战的退伍兵得到了国家的抚恤和认可。我不想一个事件被曝光,或者一个群体被关注的时候,才有人站出来做迟到的呼吁,弥补和鸣不平。我真诚的希望文化市场更加自由,所有有所付出的人都能得其所应得的待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