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如此的我。”
——《开始祈祷文》
图片来自于“亚洲时间法则”前段时间看杨笠的脱口秀,除了那句著名的“他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我比较喜欢一个段子——类似于,我经常幻想我在大街上,当着很多人指责男朋友的不忠。
有趣的是,我以前也经常这么想。听她讲出,我才知道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现在想想,这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让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作为被出轨的那一方,可以痛陈自己的辛苦奉献,引发社会的道德审判,正如看到形形色色的新闻,当街打小三等等。可是,我想到一个问题,当事人,真的被伤害了吗?
没错,作为一个“被抛弃”的人,出现这样的事儿,似乎是对自我价值感的一次巨大打击——那个女人一定是因为人老珠黄/不懂丈夫的心/没有跟上时代潮流,丈夫才会寻求别的女人的安慰吧。这种论调,似乎在双重打击当事人的心情。
可是,我们一直是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人啊,什么人、什么事儿,能伤害我们呢?被人“抛弃”,“自我价值”就遭到了损抑吗?如果这只是个“受害者模式”,看到这个剧情的开始,问题便结束了。
我们不需要通过斥责背叛的人,显示我们是无错的,是可以是平安的。也就是说,罪疚感使得我们总是要怪罪什么,痛恨自己,觉得什么都配不上,必须要通过多少努力、达到什么条件才可以心安。这是针对自己的罪疚感。针对别人的,也是一样的,就像那些骂明星的人一样,我必须批评你看似完美无瑕的形象,才显得我似乎没那么糟糕,我们是一样的,都非常糟糕。
再回到当街责骂出轨的人的场景。请别误会,我并没有说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哪样做是对的,哪样做是错的。举个例子,我曾经有次做梦,梦到我和一个人搞婚外恋,梦里我是非常惊惧愧疚的,不安涌动,醒来后,我品尝着那股情绪,痴痴地笑了——如果,现在也是梦,面对同样场景的所有情绪,也都是梦中的情节罢了。
还在受伤吗?还在无奈吗?还在彷徨吗?
我就是如此的我。我只是看,从不仰赖我去解决。因为,我就是如此的我啊。
谢谢你,我爱你。POI.
图片来自于“亚洲时间法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