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是劝人开心过每一天的话。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我们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怎么过,是可以选择的。
人最大的追求是获得快乐,我们可以像打开电源开关一样,想快乐就快乐吗?每天过得开心不开心,我们可以自己说了算吗?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快乐的能力,我们是乐观还是悲观的人。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的整个人格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包括是不是个乐观者。我们大多以为,乐观是种心态,是我们的一种主动选择。
而且,我们认为这种心态是因为家庭教育或是多年的习惯养成。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实验证明,完整的人格是遗传和经验相互作用形成的,而且呢,遗传在这其中起的作用更大。
心理学家找了很多年,在世界各地找到了56对因各种原因分开的双胞胎,他们都愿意接受这次心理实验。这些双胞胎都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双胞胎兄弟姐妹。
实验是这样的,心理学家让这些失散的双胞胎们做人格测试,这项测试涵盖了我们能想到的所有人格维度,做一次要花接近50个小时。
最后的测试结果是,这些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双胞胎,人格上的相似度达到了70%。通过后续的研究,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内向和外向,承受压力的程度,自觉性等等人格特质的形成上,遗传基因都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国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的就是这种宿命吧。那我们对孩子就不用教育,他们自己的基因就会决定他们成为什么样人格的人吗?心理学家对此作了解释。
首先,很多人格特质的确是由遗传决定的,比如说智商,70%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仍有30%是可以被环境影响的。所以对于改变自己这件事来说,我们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
其次,前面也有说过,人格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塑造的,所以,在环境影响较小的时候,人格的差异主要来源就是遗传,反过来看,在遗传影响较小的时候,差异就主要来自环境了。
比如说在美国,大多数孩子都有学习骑自行车的机会,这时候对于所有儿童们来说,环境是很相似的,所以能不能学会,主要就是由基因来决定了。
而在“吃东西的口味”这个问题上就不同了,每个家庭做饭的口味差异很大,所以在食物偏好的形成上,环境是占主导地位了,在这件事上,就没有基因什么事儿了。
最后,这个实验中还有另一个颠覆的发现,实验结果显示,并不是环境影响了人的特性,恰恰相反,是人的特性影响环境。也就是说,实际上是人的特性在塑造着周围的环境。
比如说,总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感情更丰富,我们原先都觉得,肯定是因为这些人的爸爸妈妈从小慈爱有加,才塑造了他丰富的感情啊。但实际情况是,感情丰富由遗传决定,他们生下来就有丰富的感情,所以他们对父母的慈爱做出了更主动的回应,这种积极的回应,进一步加强了父母慈爱的行为。所以说,人格在塑造环境,而不是环境决定人格。
既然环境会因为我们的人格做出改变,那么只要我们选择快乐,那么我们就能处于快乐的环境中。因为你的心态,是乐观积极的,会在言语或行为上选择不同的方向。这个选择会感染到周遭的人和你一起快乐起来。
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我们都可以自己选择快乐还是不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