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结婚?
因为我怕我嫁给一个像爸爸那样的人,成为妈妈那样的女人,让孩子再经历一遍我经历过的伤痛。——摘自网络
我今年30岁,未婚,单身。之前也谈过恋爱,但几乎都不出一年就会分手。
我一直觉得,我之所以不能和别人建立一种亲密关系,和我的家庭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为我从小就是单亲家庭,而且我妈妈经常对我进行言语上和身体上的虐待。
我之所以这样认为,并非是毫无道理的,因为我妈妈也曾经无数次告诉我,我的爷爷奶奶(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我一直叫我妈妈的爸爸妈妈为爷爷奶奶)小时候也是这样对她的。
每每听到爷爷奶奶之间的争吵,长辈们婚姻的不幸,我都觉得,我成为不了一个合格的母亲,真的不应该去祸害别人。
直到我遇到了知名的心理治疗师、作家苏珊·福沃德与影视编剧兼制片人克雷格·巴克一合著的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下文简称《原生家庭》),我才意识到:生在原生家庭不是我的错,我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原生家庭环境。
没错,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但是,我们可以终止这种恶性循环。我们可以根据《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提出的具体的方法,重塑自我,活出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的幸福,并且给与孩子更美好的童年。
《原生家庭》这本书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为我们解析了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也让我们学会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
1、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作者指出,常见的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主要有以下7种。
1、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不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苏珊·福沃德发现,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即便发现自己变成这样是父母的问题,也会下意识的去维护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比如有的父母,会在打了孩子一巴掌之后,给孩子一颗糖吃:“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他们将自己的一切行为合理化,甚至将自己过分的行为变成有爱的行为,将不可接受的事情变为可接受的。
但实际上,有这样的父母的孩子,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是知道事情的真相的,只是自己习惯了欺骗自己而已。
2、不称职的父母
不称职的父母,发生在单亲家庭中的概率会更大一些,一旦一方组建了新的家庭,原来的孩子就会变成一个局外人。
但是,在正常的家庭当中,也有很多。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她父母双亲俱在,但是都不管孩子,身为老大的她,被迫承担起了大部分的家务,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
称职的父母,应该满足孩子的下列需求:
①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条件;
②保护孩子免受身体伤害;
③保护孩子免受感情伤害;
④满足孩子对爱、关怀和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⑤在伦理道德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3、操控型父母
“你不能和XX玩。”
“你读大学不能出省。”
“你读这个专业就行。”
操控型的父母,不希望孩子离开他们,更希望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来过一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学校,甚至是什么样的伴侣。
在《剩女》这部纪录片里,28岁的电台主持人徐敏在北京有房有车,她单身的原因是她的婚姻必须要她妈妈同意。她妈妈给她的印象就是:只要不听我的话,就要被我抛弃。
另外,在中国式家庭当中,还有一句话,也是操控型父母常说的: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4、酗酒型父母
在酗酒型家庭长大的孩子,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他们本人很讨厌喝酒这个行为,但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位喜欢喝酒的人来作为自己的伴侣。
而且,酗酒型的家庭,因为要伪装自己的家庭很正常,子女几乎不会邀请同学、朋友到自己家来玩,在正常的人际关系中,也会缺乏自信。
而酗酒的父母,是不会承认自己的酗酒行为的,会找一些诸如“我这是为了这个家”、“不喝酒我就失去这份工作了”之类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酗酒行为。
5、言语虐待型父母
言语虐待型的父母,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公开辱骂孩子,比如我初中的时候,曾在大街上被我妈骂得狗血淋头,连路过的大叔都看不下去了,劝她不要继续骂我;
另一种是间接性的,比如“你怎么连XX大学都考不上”、“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再看看你”之类的间接语言,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会在言语上虐待孩子的父母,要么是自己过于争强好胜,想保持自己的优越感;要么是希望子女十全十美,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完美主义倾向,以及拖延症和心理瘫痪。
5、身体虐待型父母
之所以将身体虐待型父母和性虐待型父母放在最后,是因为它们两的伤害是最大的,一次就能给孩子留下重创。
讲个事情,2017年春节的时候,我把头像换成和我妹一模一样的头像了,结果我妈把微信语音发到我妹那里,我妹看到语音的时候,差点都吓哭了。
我妈小时候奉行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所以都打过我和我妹,而且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路边随便扯根树枝就会打,且会留下红印子的那种打法。所以我妹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收到我妈的语音,反应才会那么激烈。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我妈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错。
她也不会承认,她给我们带来了心理阴影,只会说:“谁家孩子不是这样过来的?”
7、性虐待型父母
很多人以为遭受性虐待的孩子不多,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某一天,我身边的一个女孩子告诉我,她小时候被自己的表哥猥亵过,我当场被定住了,心里的震惊之情,无法描述。
性虐待,不仅仅来自父母,还有可能是兄弟姐妹甚至家里别的长辈;也不止异性,还可能会来自于同性;也不仅仅是实质性的行为,边缘性性行为也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诸如在孩子洗澡、换衣服的时候不敲门直接进入,也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8、有毒的家庭模式
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明智、成熟、有爱心父母的观念,会考虑到家庭中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而有毒的家庭当中,父母持有的观念往往是:“孩子必须孝敬/听父母的”、“孩子就应该安安静静的待着”……在他们的观念里,没有个体差异化的存在。
在面对外人给他们提一些“你的孩子可以学习画画”这样的建议的时候,他们会直接拒绝,“这是我孩子,又不是你孩子,你能比我了解他?”
而如果孩子有表现出来自己要觉醒的时候,父母和家庭里的其他成员,就会压制这种想法。
在有毒的家庭模式里,有说出口的规矩,也有墨守成规的、专属于这个家庭的不能说出口的规矩。其实孩子心里都知道,却没法反抗。即使反抗,父母和长辈也会采用矢口否认、推诿指责、强行阻挠等方法来应对孩子的质问。
2、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在我们还没有成年,或者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的时候,我们是很难逃出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的。而且,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所以,我们想要建立全新的自信和自我价值,也需要一段时间,比如三五个月,甚至三五年。
重塑自己的过程是漫长的,但同时也是值得的。
在书中,苏珊·福沃德提出如果想要一劳永逸地克服直面父母时的恐惧,就需要与父母对峙。但是我们想要打破一个家庭的相处模式,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与父母对峙,实际上也是挑战父母的权威。
我们可以做以下这些准备,来和父母对峙:
1、不要试图原谅父母
长大后,我们往往会认为,我们已经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已经原谅了父母。但实际上,只有我们意识到了我们对于父母加诸在我们的身上的一切的愤怒,我们才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
只有直视我们曾经受到过的伤害,我们才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作者认为:原谅和忘记,意味着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所以,我们一定要狠狠的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如果父母意识到了他们犯的错,请求我们的原谅,自然是最好;如果父母意识不到,也不需要强求他们原谅我们,只会将关系变得更糟糕。
我妈就是这样的人,我无法去和她解释我从小受过的伤害,无法获得她的原谅,但是前段时间和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发泄完了之后,现在我们的关系缓和了很多。
朋友让我意识到:我妈妈不喜欢我,不是我的错;她打我、骂我,也不是我的错。
责任不在我身上。
想通了之后,我的人生就轻松了很多。
2、不要一直和父母纠缠
和前男友分手之后,你们可能再也没有联系了。但是,和父母的血缘关系,却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即使我们想断了联系,恐怕也做不到。
像我妈妈这样的农村妇女,我也不可能一直和她讲道理,而且因为在之前的相处中,我们俩都很容易变成火药罐子,所以我们的接触会越来越少。在我妈妈让我帮她做某事的时候,我也会尽快做好告诉她。在打电话和视频的时候,也会不去触碰那些可能会引起两个人的不适的内容。
如果和父母都是火爆的脾气的话,建议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弄巧成拙。
当然,除了空间上的距离,我们还要学会从观念、感受、行为等层面摆脱父母的纠缠。
3、使用非辩护性语言
非辩护性语言,其实就是“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比如大龄剩女在面对催婚的时候,不要说“你烦不烦啊,又不是我不想找”之类的话,而是采用委婉的语言。比如直接指出相亲对象的问题,或者明确告诉他们,自己喜欢什么样的。
在这一方面,我个人比较缺乏经验,就不过多的描述了。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采用的方式,是让受害者这样回复付:“哎呀,妈妈,你看问题的方式真有意思”,“让你伤心了,我很抱歉”。“很遗憾让你失望(伤心、不高兴)了”之类的话。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回复,语气更加平和一点。
4、不再自我惩罚
你不需要为自己有一个酗酒的父母而自责;
也不需要为父母婚姻的不幸负责;
更不需要为父母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中而自责……
当我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我开始明白,我不需要我我妈妈未婚先孕的行为负责,因为错的是她,而不是我。我是他们做错事之后带来的错误的结晶。当她看到我的时候,确实会生气,但这与我无关。
责任,是他们的。
很多事情,我们总以为是自己的错,实际上是父母的错。在心里告诉自己:“我的父母应该为XX事负责”,整个人就会好很多。
5、与父母对峙
当我们做了一些准备了之后,我们就可以去和父母对峙了。与父母对峙的目的,是为了直面父母,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候的恐慌,告诉他们实情,改变彼此间的关系。
与父母对峙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方法是写信,另一个方法是面对面对峙。
写信:如果 和父母住在一起,可以将信放到他们能看到的地方,指引他们看信;如果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可以考虑寄信的方式。
另外,很多人的父母可能不识字,那么不妨使用微信语音的方法,我觉得也是行得通的。
如果父母已经去世了,则可以在他们的照片或者坟前,将信的内容告诉他们,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面谈:面谈尽量不要选择在公开的场合,可以选择心理治疗师的办公室,或者你的家。如果你和父母已经分开居住了,那你可以选择你落脚的酒店。
尤其是不要去自己从小生活到大的房间,可能你好不容易逃离出来了,在那个房间里,就面临崩溃了,之前所有的准备,都付之一炬。
在做这些事情之前,我们还是要先预测一下父母的反应的。但是,重要的不是他们的反应,而是你的回应。要知道,很多人被戳中痛点的时候,都会选择责骂对方,甚至暴怒,如果在这时候你能够坚定自己的立场,那么在这场对峙中,你就是胜利的一方。
如果在家庭当中,你还有兄弟姐妹,那么你可以先和他们联系,也许他们会给你支持。《你当向鸟飞往你的山》的女主,就是通过求助自己的哥哥的方式,彻底走出了原生家庭的。
最后,再提一下,如果遇到的是性侵型的家庭,最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总结
要一个人走出自己的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需要耐心等待。但是,也要坚持下去,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因为,你改变的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命运,更是一个家族的命运,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命运。
作为一个知名的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用了大量的真实案例,为我们解析了这些人所遭受的一切,以及我们该如何改变自己的现状。虽然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书中使用的大量案例,对于我们而言,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作为这几年的热点,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在有毒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已经要准备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去重新组建一个家庭了。如果带着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去组建新的家庭,则会将自己经历过的伤痛,让孩子再经历一遍。
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