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外出开会,约了好友吃饭。
我们是因读书认识,日久愈发觉得彼此读书趣味,性情三观相投,所以经常有机会就会约吃饭,顺便一起去逛书店。
今天逛书店最大的收获是发现崔曼莉的《琉璃时代》重版了,它断版很久了。
这是一本影响我比较深的书。
当年看完甄嬛传,我突然对时代服饰很感兴趣,又恰好读完崔曼莉的《浮沉》,顺手点开她的《琉璃时代》,被简介上的"小说对民国的展现,大到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小到服装、服饰、发型、餐饮、购物、娱乐等,都有史料为依据,全面逼真地还原了那段历史。"吸引,于是下单看起了这本书。
说实话,看书后我其实对上面那段话产生怀疑的,因为根本没有那么详实的民国材料。
一直看到最后,才吸引了我。源于一句话。
情节我已经不太记得具体,女主是民国企业家的女儿,在战乱中必须担起家族事业的重担,而她深爱的也自称深爱她的丈夫却用在关键的时候引导她,要求她,甚至逼她自己去承担。
她对真爱产生了怀疑,觉得如果真爱我不是应该主动替我承担,分担,护我无忧么。但是男主从来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直到后面男主才说出自己真正的意图:他认为战乱时候谁也没法真正周全始终,他有可能有一天也遭遇不测。他只有逼女主学会承担,真正成长,这样他在与不在,她都能过得好。
书上是这样说的——爱她,就要让她成长。
我看这本书大概二十五岁左右,还是个刚出社会,读过很多版本的爱情故事,大部分在传输一个"爱我就免我无所依"的爱情观念,觉得真爱就是要无条件为自己付出,宠溺。
所以年轻的我看到这个故事,这个观点的时候,犹如石破天惊,又惊又喜。
是的,我们是一个人,应该按照一个人应该有的坚强,处事能力,担当,责任去成长,而不是因为是个男的,才需要这些,也不是因为是个女生,就不需要这些。
爱的目的,就让彼此依赖,却又独立。
虽然男主是出于当时时局动荡的考虑,明白自己虽然想照顾心爱之人一生,却不确定能护佑她一生,不如使她成为能护佑自己的人。
但是,时局动荡不过是加大了生活苦难的概率,却不会减少生活风雨的程度。
所以,一个人终究要面对自己的风雨,自我成长是应对未知风雨最好的办法。
而爱对方,就是让对方有没有自己,都有承受风雨,应对风雨的能力。
这本书之所以对我影响大,是差不多那时候我就基本明白自己想要的爱情是怎么样的。
是彼此能互相促进,互相依赖,却又互相欣赏,鼓励,彼此独立的。
而我也是到了这几年才明白,这种爱情可遇不可求,毕竟要让一个习惯男性视角的人,承认与你独立成长,而不是依附,太不容易了。
其实,又何其是爱情如此。
与父母之间,子女之间,手足之间,朋友之间,其他最好的在乎,也是不断地引导对方成长,长成自己就是大树,可以迎接风雨,度过风雨的那种。
这是最好的感情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