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的路,交过的人,经过的事,远逝的岁月…都匆匆去了,不由得会让我们缅怀,追忆,回眸或想念。
读过的书,也同样免不了需要我们重温。
我在青春年少时,一度被港台文学弄得鸡血满盈,魂不守舍,一会儿不看,寝食难安。
在那段人生最纯粹的季节,谁没读过言情?谁没读过武侠?谁又会不知水的彼岸有三毛亦舒与琼瑶?谁又不晓得峡的那边有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柳残阳陈青云卧龙生?
当然,知一也想知二,也踊跃充当文青,拿几本席慕容汪国真的诗集来吟诵,更要充阔,显摆见识博广,除认识了洪空的四大才子查良镛黄霑卫斯理(倪匡)和蔡澜后,还认得四子之外的柏杨李敖林清玄等,说来顺爽,其实,都是些咱认得诸君而诸君不认得咱的名人大家。他们的著作各有风采,又特别吸引人,弄得我如饥似渴,没少涉猎与阅览。
但说心里话,那时候阅览,由于年轻浮躁,不求甚解的多,图个热闹打个唧喳是基本格调,至于说咋来咋去,脑子里没太清晰的印象。
比如,金庸先生有经典十四部,最著名之作应数《射雕英雄传》,其风靡东南亚,席卷大陆,家喻户晓,凡识得几个汉字的都争相传阅,盛况空前,洛阳纸贵,可谓有炊烟处必有金作。如此评价金庸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一点都不为过。
然而,我读过《射传》,却知之甚少,轰轰烈烈刀光剑影过后,有明晰印记的人与故事也不多,脑回路大大的坏,愚蠢又痴呆,仅记住了南帝北丐东毒西邪中神通五大奇才高手而己,至于说怎么个来龙去脉,就一塌糊涂两眼一抹黑儿,囫囵吞枣不了了之。根本不知道王重阳具体为何要住在那古墓里?又为什么自称活S人?等等。
而今,忽然有了再读读他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又极迫切与强烈,呈现出急不可耐的神情,刻不容缓。
我借助休歇之良机,捧《射》而读,静静分析,细细品味,慢慢体会并加以记忆。沉下心来,潜到字里行间去…
终于懂得了…王重阳年轻时是身负民族大义抗金报国的,兵败后,意志消沉,心灰意冷,可他又不愿与入侵者同一蓝天下生存,就筑墓藏于终南山下,又因抗金失事,总觉无颜面再见本民族的人民,就特意把自己囚在墓穴里,不与外界任何人接触,只图个清净,也宜于静修。
王重阳的这一厢情愿却仍然没得好好实现。他的仪表堂堂及英雄气概,早引起了一位多情少女的爱慕,芳心暗许,只待时机。
王重阳安居空墓中,迟迟不肯出古墓半步。七年后,忽一日,有人在墓洞外恶语相向,出言不逛,极尽挑衅与侮辱…王重阳终于气不过,就跳了出来。一见洞外立着的竟是一美貌绝伦的女子,忽觉上当了,就想返入墓。那女子却说,妳既然出来了,就不必再进去了。
只凭这一句动听的话语,开启了她那含蓄委婉的言辞模式。只因这一种表达,唯美清雅,意蕴深沉,藏而不露,当然,却也误了她俩之间的爱情之正常进程,继而也阻碍了她俩的爱慕朝纵深处发展。
一方是志在报国的勇士:匈奴不灭何以家为?故不先虑婚恋事;一方是心怀爱恋的纯真少女,怎好意思轻启朱唇直白吾爱妳我要成为妳的妻与妳生生世世永结莲理之类的可张话呢?那一句热辣辣炽烈烈有温度的话语,不好说出口,比杀了娇俏之躯也难启齿。
于是,那少女又动心思设巧计与心爱的郎君比试论输赢而定归宿。王重阳处处不称强,硬是输了,搬出了古墓,在不远处又建了一座道观,创立全真教…收徒全真七子。
而那多情的女子,芳名就是林朝英,习练剑法,己至上乘,著《素女剑法》…收徒李莫愁与小龙女等。
…在金庸笔下,一开篇林朝英就不在人世了,而故事脉络的展开,仅是通过丘处机与郭靖的交谈而呈现出来的。
此叙事之笔法,妙极!
可见大师就是大师,一出手就不同凡响啊!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古先哲也说,温古而知新。
重读金著《射雕英雄传》一书,当场就学会了许多东西,也懂得了先前那些不曾领会的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故事梗概。
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实,细思量并扪心自问,读任何书,经任何事…哪一样不是温古而知新啊!
11月9晨于苏州玉出昆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