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去你们学校,说实话,我特别喜欢你们学校。我喜欢那种风气和肃静氛围。我觉得那是一个特别适合学习的环境。在这里,我感觉我的生活过得特别松散,无聊,每天,许多宝贵的时间都被浪费掉了。——2001.10.30 莹虹
第一晚的班务会。班是军事单位,确切地说,是宿舍。
刘海的宿舍一共十个人,班长(宿舍长)冯大壮,吴桥人,但是不会什么杂技;班副(副宿舍长,班长不在时主持班务)王晓耀,石家庄本地人。还有吕锋,一个整天捧着计算机专业书籍的怪人;宋军,瘦高个子小眼男生;小秦,与刘海一样,补录生;陈海洋,小秦的下铺,唐山人,整天就是“知不道”;国栋,唯一的回民;赵向辉,刘海的下铺;白海南,人如其名,白白的,简称小白。
班里的桌子一尘不染,每天的值日生卫生做的很到位。凳子整齐地靠在桌子旁边,桌上的不锈钢水杯,两两一组,摆成笔直的一条线,一切都一丝不苟,严丝合缝。
冯大壮先是让大家分别做了自我介绍,然后表示了对刘海和小秦两个新战友的欢迎。大家都是委培生,地方大学有扩招的需求,但是校舍和教师资源一时半会跟不上,军校有些闲置的资源,也有现成的教员资源,可以调配,于是就有了委培这种教学方式。委培生在陆院穿军装,作息及行动按照军校生管理,只是没有军籍。他们揶揄地称自己为装甲兵。(装,假兵)
刘海本着“入乡随俗、入国问禁”的原则,问冯大壮,在咱们这里有什么事情是禁止不能做的吗?冯大壮笑了,其他几个人也笑了。大壮说,你可以换个问法,在这里可以做什么?听指挥,按作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就行了。
军校的管理不像地方院校,很严格,作息也极其规律,每个时间段干什么都被安排的满满当当。有些同学刚到校区,不适应这种管理风格,退学的有之,换专业的有之。大家觉得在冀省这个高考大省,高考的压力让高中学生就像紧绷的弓弦,丝毫不得放松。每所高中都恨不得把自己变成部队和军营。好不容易熬过高考,却又要被扔到这种严格管控的环境中,让人徒叹奈何。心生退意,也是人之常情。
24中队跟其他中队一样,是一座四层楼房,一层二层是宿舍,三层是活动室和计算机房,四层是整层的大教室,平时上课都是在四层。本专业一共8个班,6个男生班在24队,2个女生班在20队。平时上课时,女生班都会整队到24队四层大教室一起上课。
随后召开了班委的选举。主要的岗位有几个,区队长两个,负责日常召集中队成员参加集体活动,学校集合号声响起后,吹哨提醒尽快行动;通讯员,负责每天到大队收发信件,领取通知等资料;文书,负责中队文化宣传相关工作;还有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等岗位。
一区队长李立均,唐山人,大高个;二区队长张响,瘦瘦的,平时爱开玩笑;通讯员陈昭,就是之前迎接新生的男生;文书张洋,瘦高个。刘海想着学习委员可以多接触老师,就报名了学习委员,结果发现候选人只有他一个,全票当选;体育委员黄耀阳,是个大嗓门的哥们。
队长姓温,是个近两米的山东大汉,中校军衔,负责全队的日常管理;教导员姓刘,中校军衔,说话比较温和,但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负责政治思想工作。每天晚上九点的晚点名号声响起,大家要在两三分钟时间内,军容整洁地排好队,队长或者教导员逐一点名。全员到齐后,大家齐唱校歌:
微微太行山,茫茫古战场;
千里大平原,长城万里长;
燕赵大地是我们的摇篮,
英雄军校威名远扬......
有时候附近中队像要在声势上压倒24队,于是大家更加声嘶力竭,气冲丹田,回敬回去。歌声嘹亮,在校园上空久久回荡。
因为补录的事情,课程耽误了有一个月的时间。陆院的老师都比较尽责,利用每天没课的空闲时间,给补录生补课。高考失利的刘海,心里对自己,对家庭都有愧疚,既然是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哪有不努力学习的道理?每次上课,刘海都坐在第一排的位置,认真听讲,做笔记。下课之后,主动到讲台擦黑板,大学的黑板都是四大块组合装,老师很认真地把板书都写的满满的,刘海要花几分钟时间去擦黑板。老师们也渐渐记住了这个学习委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