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说新语》,我本是毫无兴趣的。因为若没有去了解相关背景或进行系统学习,里面的一个个故事看上去都毫无关联,再加上篇目又多到一种境界,文字又是生涩难懂。因此在开始学习前,我简直无法想象学习《世说》将是一个怎样漫长的过程。
不得不承认,南明的课程设计绝对是十分精妙的。因为结合人物和历史背景,这一切马上就变得有意思了,学习也不再仅仅限于对文言的意思理解上。我们在了解剖析感叹的同时,语感和理解已自然而然地有了进步。
回望整个过程,我的进步也是巨大的。开始时,听课仍会觉得无聊。我觉得和当时所学的人物有关,毕竟像陈寔、管宁华歆都还没有特别强烈的名士风范,而是儒家的担当更多一些。并且我自身对当时背景的了解也并没有很深刻。所以,也并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片段。
进行到竹林七贤时,我对这方面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自认为是状态最好的时期。此时的文言阅读水平已有一定的基础,偶尔也写些半白话,也就不再为语言问题所纠结。 七贤身上,所谓的“魏晋风度”真正体现了出来。既然说它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精神高峰,那就自有它的魅力。清谈,服药,饮酒等等行为,究竟为了什么?这段时间的思考其实就是围绕这个进行的,想通这个问题,再加上名士们的个人魅力和特点,就足以让我兴奋良久。于是课上就如同听小型讲座一般,难得觉得颇有意思。七贤中,阮籍,嵇康,刘伶我最有感,可惜中间请假,王戎的课没听到。《我心自由,永无桎梏》是这期间相对来说最满意的一篇文章。这段时间激情十足,常能猛地蹦出些不错的观点,但大都针对个别人物。真正较有深度的思考,是在寒假期间。
寒假,我迎来了一项巨大的挑战:桓温的课题研究。
寒假还未开始的时候,我们组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寒假一开始,大家全跑去玩了,只剩组长我一人还在与桓温默默奋斗着………于是相应地,我最后的收获也不小。之前,我绝对是懒到家了的人,字数是我永远攻不破的难关。写东西,哪怕再有感,写着写着,烦了,于是就匆匆结尾不干了,因此从未写过两千字以上的文章,这次写桓温,居然要求字数!赶紧准备去了。
说真得,这查资料还真得有些技巧。在电脑前坐了一整天,可直到近黄昏,我才勉强把桓温一生都干了些啥给弄清楚,更别说性格啊啥啥的了,完全是一脸懵。看了好多,结果最后看多少忘多少,勉强记住了些,硬是胡乱拼凑了自己那篇两千字的文,也就只有一个开头较为满意。而那篇小组文,功夫还是下了的,最后有利有弊。因看的东西多,所以对桓温个人仍没什么着落,相关历史的扩散倒是不少。同时,我开始思考这种名士风度究竟因何而起,给魏晋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最后的分享,已没什么可说的了。因为略有观点但不明确,且个别几则思考不彻底,所以虽不太差,但也并不很满意。不过,毕竟只是第一次。
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还有一群鼎立于天地间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栖逸和潇洒。通过了解他们的内心,我的灵魂也又一次的受到了洗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