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没有人不爱春天的吧?这春季啊,她占尽了人间的美好,只因她生逢其时。什么一年之计在于春,什么春光明媚、花团锦簇,什么活力、希望,都是她的代名词。
但我却不敢轻易写这春,她太美,我词穷,只怕辜负了这美好。
对于大自然里的花花草草,我就是个粗人。身在花木盆景之乡的我,几乎是个植物盲,什么花草树木的名字我从来就记不住,即使是长在一起的同类花木,只要稍有变化,我就傻傻分不清了;这春天的花更是让我发晕,什么海棠、樱花、桃花的,什么金钟、迎春的,在我的眼里全都一样,又似完全不一样,真是复杂呀!
在文人墨客眼里,花非花,草非草,万物有情,万物有灵。可是我最多也只能感受个繁花似锦的恣意张扬,感受个繁华落尽的惆怅,哪里能够品味这花草背后的细腻情谊啊。记得小时候看作文选、儿童文学啥的,是没有耐心看景色描写的,但凡遇到写景文,或是文章中的写景部分总是跳过去不看的。
像我这样的人,又怎有资格书写春天呢?直到早上看到王开东老师的文章——《写出作文的知识分量》,才让我找到落笔的勇气。
王老师说,文章要写出知识含量,方法一就是写自己最擅长的,最真实、细腻的感受,这是最能打动人的。其次是写出对一本书的感悟,读透一本书,读透一个作家,就是获得了作者的知识含量。
对于春之认识和感悟,我的知识含量在哪里?书里吗?除了春眠不觉晓,除了黄四娘家花满蹊,除了忙乘东风放纸鸢,脑海里再难寻到只字片语,这忆不起的词语诗句还不能成为我的知识,唯有读了,读到,才能得到,这读书少欠下的文化债,迟早是要还的。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我还有生活,在这个春天里,我和我的孩子们认认真真生活过,我们的生活就是我的知识含量吧。
春天的花你不想看都不行,她们就在那里:在我们每天做操的路上,操场边上、小竹林边的花田里、大型玩具附近。刚开始,我们只是走马观花,自从那一次,有目的地研究花的外形之后,花就不仅仅是花了,她更是孩子们观察、研究的神秘朋友。从竹林边的桃花开始,我们开启了花儿的研究之旅:每天一花,从她们的名字、颜色,到花瓣外形、数量,再到花树上的虫窝,我们细细究来。这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刚开始,我能想到的无非也就是观察、资料检索、实地考察,尤其是资料检索,百度一下,手到擒来,答案来得太容易了,这样的知识有价值吗?可是,除了检索,诸如植物名称、昆虫名称之类的答案又从何而来?直觉告诉我,答案不能由我直接告知,怎么也得让他们主动去找寻,请家长帮忙、找老师求助,怎么都行,比起结果,我更看重这个学习过程,看重这个学习给孩子带来的对花草树木的关注,看重春天带给孩子们的惊奇。
前不久刚刚结束了九九消寒图的染色,从去年冬至日开始的每天一染,让孩子们懂得了什么是耐心,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认真,这个冬天也因此变得不一样,在孩子们的生命中,一定会留下什么。
教室外的节气图已经指向了清明节气,从上周一开始的春天的气象记录已经正式开始,人手一份,独立完成,每天一记,持续一个月,这对于孩子又是一个更大的挑战,难在主动,贵在坚持。
每个老师对于季节的生命感受是不同的,浪漫多情的,会带着孩子朗诵吟唱;活泼会玩的,会带着孩子去草地游戏,乘着春风放纸鸢;艺术气质的,会带着孩子歌唱、描绘春天;亲近大地的,会热衷于种植、侍弄花草;像我这样的,更热衷于用我的方式,带着孩子们在春天学习~
这里没有对与错,也没有谁比谁更高级,只要是认真生活在春天里的人,她的名字都叫春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