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49天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41735/976e3523cfb0e087.jpg)
原文阅读:
11.23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讲解:
孔子被拘禁在匡地,颜渊落在了后面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先生还在呢,我怎么敢轻易死去呢?”
启发思考: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离开卫国要去陈国的路上,途经“匡”这个地方,被那里的人误认作鲁国大夫阳货。匡人痛恨曾经欺压过他们的阳货,就将孔子一行人团团围住,可能还将孔子拘禁了起来。这是“子畏于匡”时孔子遭遇可怕事件的典故。
《论语·子罕》中写到“子畏于匡”时,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听孔子的这番话,一方面,我们能感到孔子内心强烈的使命感,他自视为周文化的传承者,大有“天之选民”的意味;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出当时情况之可怕危急。
好不容易从匡逃出来,一片混乱中,颜渊走在最后面,很晚才归队。看到颜渊,孔子直接表达了强烈的担忧之情:“唉,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则既认真又带点玩笑幽默地安慰老师:“只要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去死呢?”这样的对话,反映师生间大难之后的情真意切。
钱穆先生对“回何敢死”提出三种可能解释:颜回深明传道责任重大,不敢轻死;事师如事父,父母在,子不敢轻死;明知孔子不会轻易死,故己亦不敢轻生赴死。
仁者任重而不轻死,是本章之直意,亦为孔子的人生哲学中之深意所在:绝不因一时之快意或逞一时之气勇而以死相拼。
“子在,回何敢死?”颜回的答复真是得体,即安抚了焦急的老师,又表达了对老师的尊崇。而且,一个“敢”字瞬时勃发出颜回精神生命力之所在,在此,也将赴死与仁学相连接,体现出仁学实为义勇之学的一面,即为在面对强权暴力时仁者是勇于冒险犯难的。虽然儒家对待生死从不鲁莽,但却是敢于担当的。设想如果夫子死了,颜回必有所为。但在弄不清楚情况的条件下,颜回则不可能轻易冒头轻掷生命。
这种有担当但不轻言死生的精神在后世得到长久的流传,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在关键时刻有诸多舍生取义宁折不弯的君子义士,也有忍辱负重百折不饶的贤者仁人,还有众多默默无闻却明白大是大非的普通人。
想到前几天在一篇描述2020抗疫战争的文章看到的一句话,颇为动容。文章中说这是基辛格的话:“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而在重大灾难面前,每一个勇敢的身影,都是了不起的英雄,也是平凡的普通人,最重要的是他们或我们都有一些深入骨髓的中国文化精神,其中很大一部分力量的源头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师生团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