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看到很多人都有理有据,不想说什么了,但是下午和朋友聊天又提起“沉默的螺旋”,觉得要不在微博写好了(虽然我对微博现在失望极了)(于是这个其实是在知乎的回答)。
书收到了,退款也在昨天中午就收到了。
我之前并不知道康夏先生,不仅不知道名字,连他的文章也未曾偶然看过。在朋友圈看到卖书的那篇文章,打钱之前去他的公众号看了他写的文章,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然后在知乎看了他的提问和回答,看了微博。然后去支付宝打了钱。看到名单出了,我以为没我呢,收到书真是喜出望外,虽然书并不全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有些也是我看到觉得好玩会想买来看的,也和一样收到书的朋友说交换着来看。后来看到说有书是重复的我也没有多想(我收到的书中也有与别人重复的),我以前觉得《看见》是本好书的时候,除了我留下来自己看的,也另外多屯了两本找机会送了别人。一直关注下来,我是相信康夏的初衷是善良的。后来越来越多,事情越滚越大,知乎上的气氛还算平和,而微博上,去看看那些评论,绝大多数人都在骂,骂他骗钱骂他不要脸,一个个义愤填膺,似乎是在显示自己的情操高尚,卖书的人蠢恶,而那些买书转账的人都是傻多速,恨不得能在康夏身上踩一脚,让他再也无法翻身才好。一些媒体的报道也带有倾向性,之前推崇得飞起,瞬间又极尽厌恶之能事。
现在大家似乎可以从各个方面来揣测、证明康夏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骗钱,什么为什么不用淘宝不弄个链接,什么“赚五六万”和“赔十几万”如何矛盾,如果不是想赚钱,打包箱子多累啊。然而事后的揣测、可以有无数种,而事前,只有他一个人,他能想到的办法之能是他常用的、熟悉的,觉得可行的。他要是不常用淘宝呢,他大概根本想不到可以用淘宝这样的途径吧。至于有人说真正爱书的人怎么舍得卖掉书,我们学校去年毕业的一位学长,临毕业书太多带不走,人人上发了文章,就把他的书卖掉送掉给了学校的同学。而且,在这之前,康夏的微博、公众平台并没有太多人关注,就真的是一个“小圈子”,他也没想到会被传播成这样吧。
下午看到新京报最新的那篇报道,我和朋友讨论了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现在的舆论会一边倒,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明明也没有买书,说一致地说他就是为了骗钱。
她给我说了一个传播学的理论:沉默的螺旋,“大家一开始都陷入了对他的无限的美好憧憬中,结果却很不如期望,很失望,所以就有人想要黑他。他应该也算一个小小的公众人物,他说了他的粉丝关注度因为卖书这件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70几万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他的初衷真的是要挣一点点钱(假设他有过这样一种心理),这就是涉嫌到了诈骗,数目不小,骗钱,还骗大家对他的信任,这时只要有一种声音是对他不利的,大家就会跟风大肆渲染,那些跟大家声音相反了的人或者选择沉默,或者说话了但是相比之下也被淹没了,所以就是谴责变成了主流声音。”“所以理智地想想,也许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把自己的书分享给别人看,但是策略不对,给他汇款的人太多,以至于他都没想到,传播的影响力会这么大。可他是专业的,应该会想到有这样的结果。”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两件事。
一件是关于南康白起究竟是否真实存在,我从微博翻到链接看过去,洋洋洒洒,坚持这人不存在的人摆出了各种各样的证据,其中有一个证据是天涯的两个账号密码一样,设置密码的风格以一样,提供证据的人陌生人密码一致的概率是0。下面有人拿出了真实的账号来说明,他和某个陌生人的账号(也是因为什么事件扒出来的)密码一样。
另一件是,我忘了当初因为什么原因关注了罗玉凤,(也就是在国内臭名昭著的凤姐,了解一些后,我已经不用“凤姐”称呼她了),她的微博,在之前,我也觉得这个人无趣、恶俗,然而关注之后,却觉得,她的素质,远比那些微博上的键盘侠高出很多,其积极的态度,要比那些愤怒的道德帝智慧很多。纽约时报前些时候登了一篇罗玉凤的专访,行文平实,角度客观,罗玉凤也真诚分享了自己在美国的经历,她的努力也让人感动。可是国内媒体转述的时候,题目成了“凤姐在美国被歧视”,甚至嘲笑她“太丑才被歧视”。她曾经恶俗的炒作的确是不恰当(在一个“娱乐至死”,“消费主义”的社会里,我现在也不觉得那是错的,所以只说是“不恰当”,要说错,也不是她一个人的错),然而,也远不至于到提起她时忽视掉真实的内容,仍然把她当作耻笑的对象,全盘否定。
不说了吧,最后总结一下:1.我依然相信他的初衷是善意的。2.我也不反对失望、质疑他的人品和初衷的人质疑、否定的态度和权利。3.然而我也始终不能认可其中一些人居高临下迫不及待完全否定康夏这个人的那种态度和刻薄尖酸的语气。4.祝康夏先生能挺过这一段“风暴”,也祝那些一直在至高点上攻击、责骂康夏的人永远不会犯错。
最后送上诗一首:
眼睛在枝叶间颤颤地哭着
手和脚去了北方,预备冬眠
头在云端,作沉思状
石头裂开,鱼游出来
风把阳光吹走了
树旁的孤影还在
时日很长,时日很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