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怪诞心理学》,懂一些人性本质

读《怪诞心理学》,懂一些人性本质

作者: 姝写光影 | 来源:发表于2018-01-27 22:45 被阅读70次

    因为一个非常怪诞的原因,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也因为认同比尔·盖茨总结的四个读书习惯(不要看一本你看不完的书),我读完了此书。感谢自己对比尔·盖茨读书习惯的践行,我并没有半途而废,而且还在书的空白处留下了许多痕迹。深深感叹,在读完时获得的感受和读了三分之一或者一半时就放弃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怪诞心理学,简而言之,就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稀奇古怪的各个方面。从出生日期对人的影响,到记忆的可塑性;从迷信是否会伤财害命,到潜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从笑话是怎样把我们逗笑的,到神秘消失的茶匙;一系列怪诞的心理学实验,让我惊叹于心理学家发现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好奇心,或者说他们的职业素养,让他们总是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出问题,进而去探寻这类问题背后的人性倾向。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非常有洞见,它们击中了我,是因为我从来不把它们视为问题。

    正是心理学家的质疑精神以及对怪诞现象背后人性本质的探寻,使得一个个心理学实验得以展开。有些实验刻板,有些实验巧妙;有些实验耗费巨资,有些实验颇费周折;有些实验成功了,有些实验失败了。在刚开始读此书时,我更关心实验的结果,但读完此书,我发现(这其实也是作者在字里行间告诉我的)实验的结果固然重要,然而实验的过程,从前期的设计到之后的展开,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无论成败,都能够为我们带来启示。

    下文将回顾书中精彩的案例。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读书也一样,在回顾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

    1、我们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理暗示了吗?

    铺天盖地的占星术、星象学命运性格测试,让我们先是朦朦胧胧,继而人云亦云地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出生日期的确会在很多方面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

    汉斯·艾森克教授坚持“无法衡量、即不存在”的理念,致力于研究如何量化人性中那些通常被认为是无法借助科学方法加以衡量的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他的研究结果显示:人们的个性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它们只是在少数几个最为基本的特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艾森克教授把它们定义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外向”,也就是人们在生活中所呈现出的活力;第二个维度是“神经质”,即一个人情绪的稳定程度。他的研究成果和古老的占星学完全吻合,使得他的发现被宣称为“可能是本世纪占星学上最为重要的进展。”

    事情还没有结束。事实上,关于艾森克的研究,精彩之处还在后面。当社会舆论对汉斯·艾森克的研究成果普遍赞成之时,艾森克教授却对自己的调查结果产生了怀疑。他认为他所调查的对象,事先早已知晓占星学对他们个性的预测,因此,他的研究结果可能只是心理作用导致的结果,而跟调查对象出生时的星象位置毫不相干。

    接下来,艾森克教授又额外做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对象是1000名孩子,第二次实验对象是对占星学了解深浅不一的成人。得到的结论非常明显了:出生时的星象位置并不会对一个人的个性产生什么魔法效应

    我折服于艾森克教授的勇气。他公开了他后续两项实验的研究成果,他敢于否定自己,是多么勇敢的行为。从一个俨然是占星学的保护神和代言人,到公然全然地推翻,近似“背叛”的行为,使艾森克教授招致了许多麻烦,但他的行为只能说明,他从来都不想当谁的保护神,他心中只有对人性分析的执着。

    他的研究成果也给我们这些或多或少受到星象学影响的人一剂清凉。铺天盖地的星象学命运测试、性格分析,这些信息在消磨我们时间的同时,还人为的为我们贴上了诸多标签。其实,是这些标签影响了我们的行为,而我们却把它们看成与生俱来的特质,并对此深信不疑。

    艾森克教授的三次占星学实验中,我读到了和“斯坦福监狱实验”相同的信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津巴多所做的“看守”与“犯人”的实验。让心智正常的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看守”,另一组扮演“犯人”。在这样的角色设置中,扮演“看守”的学生变得日趋严厉、权威、居高临下,甚至出现了真正的虐待倾向,对“犯人”学生造成了“身体伤害”;而扮演“犯人”的学生变得日趋胆怯、畏罪,实验被迫提前结束。

    人为,两个字合起来,即:伪。在人为的角色设定之下,角色的性格特征不断内化,就如同那些星象学研究揭示的成果一样,和出生日期连在一起,变成了与生俱来的标签,越是相信,就越会受到标签的心理暗示,并逐渐内化成了性格的一部分,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

    写到此处,我想感叹一句:人生不设限!不盲从,保持独立思考,用批判性思维的眼光分析事物,太重要了。

    2、并非如你想象的那么特别

    最为神奇的是,伯特伦·弗瑞尔教授给了他的学生每人一份性格分析报告,弗瑞尔教授对学生们说,这是根据他们的“心理学导论”课程性格测试分数,给每个人的简短性格描述。教授让学生们打分,0代表非常不准,5代表非常准确。结果有87%的学生都给出了4或5分。

    而事实上,弗瑞尔教授给每个学生的是同样一份报告,如下:

    “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对自己要求苛刻。虽然你在个性上的确有一些弱点,但你通常能够设法加以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从外表来看,你是一个讲求自律和自制的人,但内心却常常焦虑不安。有时候,你会强烈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或正确的事情。你倾向于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和变得丰富多彩,在遇到约束和限制时你会感到不满。你很自豪自己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如果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你不会接受别人的观点和说法。不过,你也觉得在别人面前过于直言不讳并不是明智之举。有时候你很外向,比较容易亲近,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候你却很内向,比较小心谨慎,而且沉默寡言。你有很多梦想,其中有些看起来相当不切实际。”

    之所以把这份报告摘录在此,是因为,我读完之后,也想给出4分(相当准确)的评价。那你读完之后,是否也觉得这是在说你自己呢?弗瑞尔教授的这份报告现在早已闻名遐迩。大多数人读完之后,都以为是针对自己性格的分析报告,其实,这只是弗瑞尔教授从星座书中抽出的10句话的组合而已,而弗瑞尔教授也向读者袒露了报告的秘密:只要看起来很准,用概括性的描述,诱导人们的大脑相信这些描述非常有见地,就可以了

    心理学界的“巴纳姆效应”也告诉我们:许多巴纳姆式的描述看起来似乎都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大部分人的想法和行为都很容易被猜中。

    我们曾经以为自己多么具有个性,多么与众不同,但事实上,无论是心理学实验所揭示的人性,还是具有哲学思辨精神的作家,都告诉我们:“我们的个性并非如我们乐于想象的那般密不透风,我们自以为只归我们独有的很多东西其实根本没那么私密……它们其实都是人类所共有的东西。”(阿兰·德·波顿)

    3、谎言与可塑的记忆

    谎言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英国首相张伯伦在1938年9月与希特勒在慕尼黑的会面中,相信了希特勒的绝对没有袭击捷克的想法的信誓旦旦的承诺。而事实上,希特勒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不久之后,德国就向捷克发动了闪电战,击垮了准备不足的捷克军队,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生活中的谎言、虚假的微笑、欺骗随时可见。书中把那种虚假的、颧大肌把嘴角往上拉起的微笑,称之为“泛美式”微笑(泛美航空公司空姐的虚假笑容);而发自真心的微笑称之为“杜胥内微笑”。真心微笑的时候,脸部肌肉除了颧大肌外,被牵动的肌肉还有眼睛周围的眼轮匝肌。

    虚假的礼节性的微笑可以用颧大肌拉起嘴角来制造。生活中工作中,礼节性的回应经常需要,因此,笑容虚假一点也无可厚非。然而,让人有些意外的是:除了微笑之外,连记忆都是可塑的,这并非是在说影片《盗梦空间》里在潜意识中植入想法的情节,而是心理学家提到的记忆可塑性

    威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金伯利·韦德做了一项记忆可塑性的实验。韦德请20个人说服自己的一名家庭成员参与实验,他们被告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们为什么会记得儿时发生的事情。研究者暗中要求招募者提供一张参与者儿时的照片,随后研究人员会对这张照片进行处理,捏造出参与者儿时搭乘热气球空中遨游的照片。最后,研究人员请招募者再提供三张参与者的真实照片,这些照片都是关于参与者童年趣事的一些照片。

    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内,参与者会接受三次访问,每次访谈时,研究人员都会向他们展示三张真实的照片和一张动过手脚的照片。在第一次访谈中,有人就能清晰地描述乘坐热气球的细节,而有三分之一的参与者表示记不起坐热气球的经历。研究人员要求他们回家好好想想。到了第三次访谈,有一半的人想起了虚构的热气球旅行,而且很多人都能够描述这次旅行的细节了。

    实验告诉我们:通过操控人的记忆,就可以让他们回忆起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人类记忆的可塑性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为惊人一旦某位权威人士指出我们有过某种经历,多数人都会觉得很难否认,随后就会设想填补记忆中的空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事实和虚构情节之间的界限就变得难以区分了。

    而魔术师,最最诚实的骗子,他们总是喜欢快速洗牌翻牌,让人觉得他们的魔术是基于出手敏捷,其实,本书告诉我们,魔术,与快速移动没有太大的关系,相反,心理暗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当我们刚刚庆幸能够通过书中的案例区别“泛美式”和“杜胥内微笑”的区别,能够在两种对话中区别何为谎言,何为真实时,记忆可塑性,又增加了我们分辨事实真相的难度。当叙述者本人都无法分辨事实和虚构情节时,又如何定义“真”与“假”?

    小结:

    还有许多实验无法一一提及。米尔格兰姆的电击实验,参与者在“实验要求你继续”的指令下,竟然有60%左右的参与者施加了致命的电击。弗洛伊德的“雪茄就是雪茄,但笑话却都永远不仅仅是笑话”,让我们开始去留意笑点无意之中透露的潜意识信息。斯坦福大学的理查德·拉皮尔带着一对中国夫妇一起到美国西海岸漫游,他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在调查问卷中表达的和在真实世界中的行动并不一致。孔子在春秋鲁国执政期间的“路不拾遗”的民风不再,实验告诉我们,在有机可乘的情况下,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不诚实的。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作者最后要告诉我们的,这些实验以及许许多多未成纳入讨论的心理学实验,都仅仅只是触及了生活,这一极为奇特现象的冰山一角。正如阿瑟·柯南道尔在《血字研究》中所说的:“毫无疑问,生活比人们的大脑所能够想象的一切还要更为奇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怪诞心理学》,懂一些人性本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bo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