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影响深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立“家训、家风、家教”主题讲座课程笔记整理兼个人心得体会。
主旨:做智慧父母,育优秀孩子
学习内容:教育的两个方面包括身体喂养,精神喂养,重点讲解精神喂养。
以下按照主讲人解读顺序分列观点和个人理解
第一、引经据典说明家庭教育意义深远。
拆解“教”字,百善孝为先,孝的培养从哪里来?如果缺少了“文”的教导,孝距离我们又将有多远?
看教育短片:一位白发苍苍地老奶奶在法庭上声泪俱下地对不赡养她的三个儿子索要住在她肚子里9个月的房租费,由此引申如果没有教育好年幼时的孩子,等他们成年后,老去的我们将无地容身。
同时展开评述一些当今社会下家庭教育中我们习以为常的恶习,一味追求眼前利益,主观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给他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最大的恩赐。
甚至有些贫困家庭也提倡“富养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本没有错,但实际生活中却理解有偏差,成了物质和优渥条件的攀比之风,而反观富豪家庭们却在“穷养”孩子。
由此感叹这个社会很奇葩,不是我们不学习,而是我们前进的速度赶不上他变化的路数。
但是根本一点缺失的精神教育,最终的苦果还要我们自己来吞咽。教育经典要不要读,要怎样读,老祖宗的东西还有没有用?
由例子对照《孝经》节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扬名于立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提出重视健康,对生命存有敬畏心,我们才会爱自己,才有心存孝之心,才会体恤父母,做到爱之敬之孝之。
读经典带来的能力第二、高质量陪伴孩子的前提是尊重与爱
当下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十九大指出现在的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年轻的父母们在压力之下都埋头苦干,出于无奈把孩子交给父辈,同时因为不懂得高质量养育孩子,错失了最佳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
失去了先天的良机,等到孩子6岁大脑结构初成,13岁孩子性格定就,再回头教育已经为时晚矣。
我们努力赚钱固然没有错,但是一定要挤出时间注重孩子的教育培养,不可虎吼也不可放羊,要刚软并济,言传身教,主动学习,营造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把爱藏心间,把尊重体现在言行上。
主讲人提到一个例子:一个14岁的叛逆少年对打40多岁的父亲,孩子,我该拿你怎么办?中年男子事业有成但面对沉迷网游的高大儿子,打打不过,说说不通。
我们设想如果13岁前,他没有缺少孩子的精神教养,他一定知道怎么办。孩子学习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会有更高的人生追求,不会无谓蹉跎岁月。
可是光阴如流水走过的岁月已经无法再重走,想一想现在他要用多大的力拉回孩子。
叛逆的孩子心中没有爱,他看不到父亲的泪水,也听不到他讲授的道理。他的眼中只有自己恣意挥洒的青春快感。
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说道一句话,我们时常挂在嘴边,这孩子怎么这样不听话?
他听什么话,什么话才是对的?
我们听话的规则是什么?
有标准吗?
既然没有标准,作为家长,我们说的就是对的吗?
我们是用自己的主观意念来教养孩子吗?
曾经有教育专家问听教育讲座的众多父母?
“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人?”
“我希望他是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这是你的希望,还是孩子的希望?你这样肯定孩子就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吗?成为普通人他就会快乐吗”
面对专家的追问我们很多做父母的都会哑口无言。
我们问过孩子他心底的渴望吗?
我们多少事情是给他们做了主的,多少是他自己说了算的。
不要拿孩子小、我们经验多、怕吃亏做理由。
我们都先回去问问孩子吧。
主讲人用数据说明家庭教育,高质量陪伴在孩子成长中的不可替代性。
国家十二五教育课题组研究调查,孩子教育影响比重家庭教育占51%,学校教育占35%,社会教育14%。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扪心自问,我们这些未经培训就上岗的父母,如果现在此刻还不着手注重孩子的精神喂养。
那开篇老奶奶发人深省的提问未来可能会在无数个家庭上演。
因为现在利己主义者甚多,孩子我们不管不顾任其发展下去难免被腐蚀同化。
不知道利他,心中只有自我,眼中也无生养他的父母。
我们的教育之路该如何走下去,值得我们每个为人父母地去深思。
学经典从陪伴开始第三、重点讲解《弟子规》这一启蒙经典,举了2个成功案例。
一用6岁神童女孩李尚容印证经典书籍潜移默化教养是行之有效的,
引出学习经典知识的难易是成人世界划分的,
而孩子的世界里是没有难易的概念的,更谈不上去区分了。
二用13岁安徽少年才子叶飞写的文言文文章印证
从小学经典累积到一定量以后,
出口成章,随口引经据典那都不是事。
如下图为叶飞的《美说》节选.
少年才子叶飞《美说》节选由此得出另一个结论: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
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天才来培养,
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可以努力成为天才的父母.
这段用个例激发我们培养孩子学经典的心是好的,但是不足以验证行动后的我们都会成为天才的父母。
有一个观点放之大海而皆准的:那就是孩子学经典,运用到生活中会更加的自信、更加地明事理,更加懂得爱与被爱。
以史明鉴、辨是非、学逻辑,
终会比我们蜗牛般自我摸索道理更加地滋润心田。
第四、推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听经典
理论基础:潜意识之父弗洛伊德著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讲座中列举“听”这个打开我们双耳带给家庭教育和谐魔力的学习方法。
我们解放我们的双手与眼睛,通过反复地地“听”这个动作让我们潜意识里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现场播放了一首《太极》,当音乐响起,在座的每一位家长和孩子都徜徉在鸟鸣水流声中久久不愿醒来,以此验证国乐育心的功效。
由此提出在陪伴孩子的学习娱乐中,通过音乐让他动起来很容易,而如何让他静下来却很难。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育话题,以此衍生还谈到了胎教音乐,西方古典音乐润心的滋养。
我们都希望孩子动静皆宜,不是多动症也不是安静的呆若木鸡。
那么该如何去听这个经典,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有3点。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首先第一点家长要自主学习,下载经典或者购买书籍,和孩子一起读,6岁前,甚至13岁前都不用刻意去解释深刻道理。
而是让听这个动作连贯下去,犹如早晨起床刷牙洗脸一样成为常态。
时间到了,厚积薄发,孩子自然而然会主动寻求释义。
其次是合理安排播放的时间段。
这个前提是自我制定好合理生物钟的作息时间表。
定时定点方可坚持下去。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半途而废,收效甚微。
孩子也会在我们计划未完成时说我们父母的。
我家宝宝就会说:妈妈你看你定的计划,我们都完不成,不是白定了吗?
孩子的质疑是对的,我要检讨自己,我定的任务太多,养不成为习惯,反而成为鸡肋,吃吃不下去,吐之又可惜。
最后还落得孩子埋怨,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
综上所述,计划一定要量力而行,好的书我们是看不完也听不完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吃透听烂,我们都会有所收获。
前面看家长群里发的《牵着蜗牛去散步》,走的慢的又何止孩子呢?
我们成人有时候也好似巨婴,懒癌症频发。
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方法,去践行。每一个天才背后都有无怨无悔的父母,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所成就。
请戒掉陋习,从此刻就制定计划,陪孩子一起攀登高峰。
音乐的魅力不言而喻最后主讲人请全体家长立志:让国学国乐经典犹如空气在家中响起来。
我由此联想到让朗朗读书声再次在我们晨间小路上响起。
让听的魅力时刻萦绕在我们与孩子的鼻息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愿我们的爱永远传承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