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质层,是当你把手伸向自己的脸,摸到的那层;是去美甲店,美甲师挫去的那层;是泡完脚,用搓脚石磨下的那层;是你不小心被热水烫出一个滚圆的水疱,那层薄薄的疱皮;是你买齐了磨砂膏、清洁泥,用毛巾使劲的搓搓搓,搓下的那层。
纳尼,角质层不是死皮吗?
nonono,其实,它是活的。
很久以前,连皮肤科医生也以为它是死的。因为在福尔马林固定后的皮肤组织病理切片中,它是这样的,不定型的疏松的一坨。病理上称它为篮网样(basket-weave)结构。大家认为它是角质形成细胞临终前吐出的最后一口角蛋白纤维的墓地。
后来人们发现这样一坨疏松的结构竟然还是有作用的。比如缺失了角质层的皮肤水分和外来物质可以长驱直入,在完整的皮肤上外用高浓度的麻醉药物并不能起到麻醉效果,外用氢化可的松(一种糖皮质激素)在完整皮肤只能吸收1%-2%,而当角质层破坏后,吸收量达到90%以上。所以角质层毫无疑问是有起到屏障作用的。但是这样疏松的结构是怎样构成屏障的呢,很奇怪。
后来人们发现所谓的篮网是福尔马林固定的假象。当避开福尔马林的破坏,人们发现它是由多角型的角质形成细胞组成的,通常是5角形和6角形,30微米的直径,不到0.5微米的厚度。这些细胞层层累积,大部分部位大约达到14-16层。
这样的一个屏障,就像保鲜膜?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
事实上,角质层并不是对所有试图通过它的物质都是一概拒绝的,它有自己的喜好,喜欢的东西多吃几口,讨厌的东西碰都不碰,渗透力的差别可达100倍。保鲜膜可没这样的喜好。
后来,Peter elias提出了著名的砖浆结构(brick and mortar)。砖是角质形成细胞,它含有水溶性的角蛋白纤维,浆是细胞间质,由脂溶性的双层膜状结构构成。脂溶性的细胞间质造成了角质层好吃油的特点,有它的选择性吸收。
所以细胞只是那么死气沉沉的砖,细胞间质只是那么不定型的浆?nonono,图样图森破。接下来人们发现砖并不是单纯裸露的砖,它自身有又厚又硬的角化包膜(cornified envelope)所保护,能够保证细胞的稳定。砖(细胞)也不是通过灰浆(细胞间质)粘合的,而是自身具有的桥粒结构(corneodesmosome)。更准确的说,角质层更像是,冬天里裹了油脂外套(细胞间质)的手拉手(桥粒)排成队列的士兵(角质形成细胞)构成的一道肉墙。它能够为人体保驾护航。
这是一个智能的活着的角质层。
它是一个渗透屏障,热屏障,它能诱发炎症反应,它的粘合作用能保证自己的完整性,它能够对抗微生物侵袭,能够抵抗机械外力,能够隔离化学物质或抗原,对物质能有选择性的吸收,有一定的水合,是紫外线的第一道屏障,是社交名片,能够引发不同的心理感觉(视觉和触觉)。
它是能够适应外界环境进行不断调整的智能型角质层。
它是活的。
我们经常用纳米晶片促进吸收,而纳米晶片的发明人徐百博士发现:利用头发丝千分之一大小的纳米晶片打开角质层之后,角质层会在约20分钟后自动关闭。
这个发现除了证明纳米晶片可以在不破坏角质层的情况下促进吸收,也侧面证实了角质层是活的,具有自我改善的功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