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朱棣统治下为何最终失去安南

朱棣统治下为何最终失去安南

作者: 一夕厘 | 来源:发表于2017-01-29 23:27 被阅读0次
    大明永乐朝四次安南(明朝称作交趾)平乱简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大明在对阵安南时,不乏胜利,甚至实行了“郡县交趾”,将其纳入大明版图,但安南叛乱屡禁不止,大明朝一直陷在安南战争的泥潭里——为了跟安南打仗,大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交趾内属者二十余年,前后用兵数十万,餽饷至百余万,转输之费不与焉。”

    这里就会有个疑问,为何朱棣派张辅等人率领80万大军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能迅速地平定安南之乱,但在以后的岁月里安南却屡平屡反。

    在《明史》里有一个解释,说:“交人故好乱”,意思是安南人不老实,喜欢作乱,这种说法听着有些肤浅,欠妥。其实,永乐朝在安南问题上实行“郡县交趾”政策起,就陷入了被动。相比之下,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要精明很多了,洪武四年,“上(朱元璋)御奉天门谕省、府、台臣曰:‘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图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耳。卿等当记所言,知朕此意。’”(《明太祖实录》)尽管朱元璋老农民出身,但在对待远夷问题上那是相当会算计:发动对外战争,占人家的地还不够你供给他们吃用的,得了他们的百姓还不一定听你使唤,帝国的版图不是越大越好,老百姓一旦疲于奔命没有好日子过,那才是国家动乱的根本。

    显然朱棣在对待远夷问题和民生问题上比起“乃父”来要略逊一筹,他开始当政时,安南已经乱糟糟一团了,黎季犁父子果然不是什么好鸟,而朱棣则打铁榔头不硬,所以一开始就忍了,或者说是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但自从黎氏当着大明使者的面劫杀自己的国王陈天平后,一心要打造“万国来朝”光辉业绩的“圣明天子”朱棣坐不住了,这是要骑我脖子上拉屎啊。更是有安南黎氏好像是有意的克隆朱棣的做法,弑主犯上,鬼话连篇,不断的使奸耍滑,进而一次次无意识地触及到了朱棣心中之隐痛。朱棣是天才皇帝,是政治野兽,也是魔鬼,魔鬼发怒,小妖小怪在劫难逃。因此从整体上说,朱棣大举出兵安南,、“郡县交趾”是非理性的,是带着个人情绪的。最后会失败有其深刻的原因:

    一:自五代十国到明初期,安南已经独立了400多年,有着极其强烈的“离心力”,朱棣想通过设置郡县,把它整合到大一统的明帝国,这几乎不太可能。譬如说:简定原本与大明关系相当不错,后来看到大明没有复立陈氏后代为安南王,他就走上了反叛之路。

    二:自“郡县交趾”起,朱棣在构建交趾地方行政、司法等机制的同时,将大明永乐一朝“阳光下的罪恶”也带到了交趾当地。《明史纪事本末》说:“先是,李彬代张辅镇交趾,中官马骐为监军,定岁贡扇万柄,翠羽万簇。骐墨而残,交人苦之,三年间叛者四五起,而黎利最剧。”

    朱棣派出的宦官监军把在大明本土的作恶魔爪又伸向了安南,使得本来人心不稳的安南滋生出抵抗情绪。此外张辅还胡乱杀人,“斩首五千级……生擒二千人,悉坑之,筑尸为京观。”还将不少当地男童掠去阉割了,送给朱棣使唤,女孩被马骐掠走当奴婢,黎利9岁的女儿就是这样的命运,因此黎利不造反才怪。

    三:官非其人。已是朱棣打下安南的第13个年头了,到当地巡视的御史说了这样的话:“我们永乐朝派往安南出任地方官的,都是两广、云南的举贡生,也就是说这些原本都是地方官里的“孩子”,他们不懂得社会和人心,不熟悉大明律法,如此之官治理一方,怎么能治好呢?”派遣这样初出茅庐的书生去安南当官,缺乏经验,能不出问题吗?

    四:大明帝国上下骨子里都有“天朝上国”高人一等的意识,使得受到贬斥的远夷在绝境中奋起反抗。明代人留下这样一段记载:“安南陪臣来朝贡,道出汉阳宿邮亭时,亭中芙蓉盛开,亭长诳之曰:‘此花名一丈红,请咏之。’陪臣佯为不知,赋诗曰:‘原来不是芙蓉树,花与芙蓉却一般。五尺阑干遮不尽,尚留一般给人看。’太守闻之,以亭长不诚于远人,乃诟而杖之。”你看看,明明是芙蓉,以为人家是蛮夷,偏告诉人家是一丈红,结果自己吃了一丈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棣统治下为何最终失去安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nc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