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媒体是会变的,跟着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变动。原本我们都认为阿里系的创新都是好的,因为从小市民的角度来说阿里就是便捷的代名词,他和一批电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的支付功能,让我们在几乎选不尽的商品面前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轻松得到他,为保障用户体验的最后环节还催生了物流服务。商品比门店便宜而且还节省了时间何乐不为。就说买书吧,在新华书店买书都是原价,而在当当、京东上只要碰上对折+满减券那基本就是至少4折的待遇,而且还免去了背上一箱子书回家的痛苦,某种意义上促进了文化传播。获取视频、音乐、资讯、餐饮、出行、物件等商品都在流量集中化后趋向于边际,最终消费者获得了便宜,生活的幸福感不断提高,确实如此。
在整个生态链中至少有三个角色,生产者、流量管理者、消费者。消费者获得了真实的实在,流量管理者管理分发权以流量换现金,而生产者用产量换收入同时用现金换流量换区更多的收益。其实这本身是一个正循环过程,消费者随着收入不断提高会尝试更好的商品,不一定会将消费力始终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产业或企业,平台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引导更高相加比的商品,而生产者根据用户需求划分市场定制不同价位内的高性价商品。整个过程中将不透明的中间商不断压缩,压缩至接近于只存在库存和物流的成本,生产者可以从平台获取用户具体需求只要专注于产品功能研发、丰富产品应用场景就行,更贴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能获取更高的利润,更高的利润能带来更多的研发能力于是可以制造更高级的产品,小米或许就是通过这样一个路数崛起的。用户也是在不断的进步的,每个地方不同消费能力也有很大差异但是人总是向上的,我们也热衷于看到友商之间攀比性价比,更高级的芯片、更高的清晰度以及更舒适的UI设计,可能没人希望这样的循环停滞。
但我以为整个过程中消费者可能会越来越趋同,因为最后可能存活下来的主要是一个好产品的缩影——品牌。一些名气和口碑一般的品牌在大浪淘沙时不断地被驱逐出大海,而用户搜索关键词后能浏览量的商品数量非常有限,不可能将成百上千的品牌一一对比,而平台也会择优曝光,于是马太效应发生了,留给新品牌的机会可能越来越少。最后具备低成本的规模化、高品质的机械化的产品才能通过高利润收益立足市场。
这一切都源于社会的数字化进程的到来,APP、微信小程序其实只是一套UI设计规范,其本质上是数据的传输、加工、匹配。社区服务如果也走这条路或许也是个好事?只有规模化、高效管理体系下的企业才能有效降低成本的前提下还保证品质,一些小众个性化的需求仍然交给传统菜场运营。我们也希望看到谁家的牛肉产地、口碑打分甚至该款牛肉的烹饪方案。只是最后用户的消费会越来越趋同,在一定的竞争下品牌还是会不断追求品质升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