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密欧在结识朱丽叶之前,对罗瑟琳每一句让人脸红心跳的话都是发自肺腑的,但他对朱丽叶同样是真爱。
不过,这两份真爱之间的转换实在太快,让观众免不了疑心,所谓爱情,不过是少年人在荷尔蒙刺激下的头昏脑胀。他们到底爱对方什么?除了男生看到女生很美,女生看到男生很帅之外,彼此再没有半点了解。
貌似莎士比亚避重就轻,存心标榜爱情至上论。但如果套用传统文论对文艺复兴的解释,说这部悲剧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对人性解放的呐喊,我们却又不知道莎士比亚为什么会把罗密欧的见异思迁写得如此夸张和荒唐。
2、理解莎剧的一条基本要领,那就是别把莎士比亚想复杂,要尽量往简单的方向去想。
在莎士比亚那里,这部剧到底要批评青少年早恋还是弘扬自由恋爱,都不重要。一部剧而已,并不承载任何道德寓意和社会责任感。不会有哪位观众花钱上剧院是为了受教育的,何况来看莎剧的没有几个真正的高尚人士。
那位出身草根,自负盈亏的莎士比亚仅仅在乎票房。正如他做的那些不体面的生意,反正赚钱就好。
3、角色的性格一贯性对莎翁而言并不重要,前后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实这正是戏剧的特点。小说、电影、电视这些体裁里,情节大于台词,角色又大于情节,或者说,情节比台词值钱,角色比情节值钱。
所以说,塑造出丰满的、识别度高的、讨喜的人物形象比什么都重要。只有人物形象才能深入人心,再精彩的情节也很容易被人淡忘。
如最近几年,英国和美国各自翻拍福尔摩斯探案剧集,美版 Elementary 的案情和推理明显比英版《神探夏洛克》(Sherlock)高明得多,但没办法,英版就是靠人物取胜,卷福康伯巴奇扮演的福尔摩斯不但可以在今天热卖,还能在将来的影史上成为经典。
4、莎士比亚无论多么出名的剧,情节或多或少都会出些漏。这在当时不算是什么不得了的错误,因为台下的观众并没有多少三思的工夫,这就是舞台艺术和书本文学的不同。
管理学有所谓的木桶效应,一只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但文艺界的规律刚好相反,作家的地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
莎剧的剧情虽然漏洞百出,人物形象也常常前后不能一致,台词里还夹杂着太多的下流段子,但这些都不难容忍,谁让他写出了极尽华彩的台词,至今也无人能够超越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