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课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对“衔远山”一句的理解。请戳这里——当时我否定了朱同学的图:
后来我又细思,第二个上台的朱同学的图未必有错,原因有三:
一、如果人站在楼上看湖看山,应该也是能看到山脚,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人就应是站在湖岸上看山。
二、范仲淹看的是《洞庭晚秋图》,既然是晚秋时节,水势应该远不如夏季高涨,范仲淹有夸大其词的嫌疑。能看得到远山的山脚也应是合理的。
三、再看课本中的插图。人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我用的老版教材中的插图如下:
不用细看便能发现,远山的着笔的确很少,但似乎是因为山本身很低矮,因为图中的山势很平缓,露出来的可能就是从山脚到山顶的整座山。当然,也不排除山的下半部分被淹没了,就如湖中小岛般,只能看到一点山头。
而学生新版的教材里面插图是换了的,远山还真如朱同学画的那样,我们看到的是从头到脚的高耸的山峰。
所以我为自己昨天的断然否定感到歉疚,今天又特地喊朱同学前来探讨了一下这个问题。
我:“你昨天画图前看了课本的插图没有?”
朱:“那会儿还没有。”
我:“那你当时为何画了这样的高峰呢?”
朱:“因为我想的是,如果人在楼中看山,可能就能看得到山脚。”
我:“对呀,你想的很周全,我当时应该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的。昨天我处理得不好。”
朱:“你昨天如果问我,我可能想不出来这个理由,你现在喊我单独问,我突然想出来了。”
我:“哈哈……那你把你的书中插图和我的书中插图对比一下,你觉得哪幅图更契合这篇课文?”
朱:“我觉得你书中的这个图更好。”
我:“为啥啊?”
朱:“我也说不上来,我之前八年级时看过这个老版的教材的图,我记得这副图。”
我:“哈哈,好,懂了,你玩去吧……”
我觉得这孩子做选择时,可能也有先入为主的原因。
所以新版教材为何换了这幅插图呢?
可惜,我在网上查滕子京当时送给范仲淹的《洞庭晚秋图》时,网上说已失传。
新版的插图下面注明了是明代的谢时臣的著作。而旧版的教材是没有注明作者的。所以老师们,你们觉得教材的编者为何选了这幅图呢?难道是仅仅因为这幅图是有出处的?似乎也说不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