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衔远山”说开来……

从“衔远山”说开来……

作者: 静夜语思 | 来源:发表于2023-09-04 17:08 被阅读0次

昨天说到课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对“衔远山”一句的理解。请戳这里——当时我否定了朱同学的图:

后来我又细思,第二个上台的朱同学的图未必有错,原因有三:

一、如果人站在楼上看湖看山,应该也是能看到山脚,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人就应是站在湖岸上看山。

二、范仲淹看的是《洞庭晚秋图》,既然是晚秋时节,水势应该远不如夏季高涨,范仲淹有夸大其词的嫌疑。能看得到远山的山脚也应是合理的。

三、再看课本中的插图。人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我用的老版教材中的插图如下:

不用细看便能发现,远山的着笔的确很少,但似乎是因为山本身很低矮,因为图中的山势很平缓,露出来的可能就是从山脚到山顶的整座山。当然,也不排除山的下半部分被淹没了,就如湖中小岛般,只能看到一点山头。

而学生新版的教材里面插图是换了的,远山还真如朱同学画的那样,我们看到的是从头到脚的高耸的山峰。

所以我为自己昨天的断然否定感到歉疚,今天又特地喊朱同学前来探讨了一下这个问题。

我:“你昨天画图前看了课本的插图没有?”

朱:“那会儿还没有。”

我:“那你当时为何画了这样的高峰呢?”

朱:“因为我想的是,如果人在楼中看山,可能就能看得到山脚。”

我:“对呀,你想的很周全,我当时应该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的。昨天我处理得不好。”

朱:“你昨天如果问我,我可能想不出来这个理由,你现在喊我单独问,我突然想出来了。”

我:“哈哈……那你把你的书中插图和我的书中插图对比一下,你觉得哪幅图更契合这篇课文?”

朱:“我觉得你书中的这个图更好。”

我:“为啥啊?”

朱:“我也说不上来,我之前八年级时看过这个老版的教材的图,我记得这副图。”

我:“哈哈,好,懂了,你玩去吧……”

我觉得这孩子做选择时,可能也有先入为主的原因。

所以新版教材为何换了这幅插图呢?

可惜,我在网上查滕子京当时送给范仲淹的《洞庭晚秋图》时,网上说已失传。

新版的插图下面注明了是明代的谢时臣的著作。而旧版的教材是没有注明作者的。所以老师们,你们觉得教材的编者为何选了这幅图呢?难道是仅仅因为这幅图是有出处的?似乎也说不通……

相关文章

  • 李文全随拍:衔远山,拾空谷

    李文全随拍:衔远山,拾空谷

  • 夕阳衔远山,柳下风拂面

    夕阳衔远山 柳下风拂面 红袖添香倚重门 难遂人心愿 离情脉脉如杨絮 此恨谁来语 一天明月一江云 圆月应照高楼人 羞...

  • 石河夕照

    衔远山,吞长城,气象万千。 长河落日,蔚为壮观!

  • 疏勒落日

    晚霞衔远山,长河落日圆。 平地生寒气,余晖恋酒泉。

  • 日落黄昏

    远山衔金乌, 微霞满天晚风徐, 倦鸟在归途。

  • 抒景

    信步沧海边,举目向长天。 寒云掠雁阵,斜阳衔远山。

  • 五绝·春愁(新韵)

    新绿染枝头, 黄梅馥郁幽。 远山衔水媚, 桨动荡春愁。

  • 晚归

    远山衔落日,野叟荷锄归。 吟唱惊飞鸟,依稀是采薇。

  • 无名小景

    远山衔远水,红日铺道金。夜幕沉沉起,斯人立黄昏。

  • 云高衔远山, 长空秋河满, 飞泻成白练 盈满世间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衔远山”说开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zq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