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什么要去写中国绘画史呢?
很简单,中国绘画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日益被忽略被轻视的一部分。
去年,花了一年时间断断续续地学习了《论语》。
并在这一年的最后三个月,第一次拿起笔,写下了自己的各种想法与偏见。
以输出的方式进行输入,这种方法的学习效果远超过原来的单纯读书。
从本书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文化的根基所在,这让我内心踏实,充满喜悦。
人总要有心灵的归宿,知道自己的思想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处。
没有家园的灵魂往往是孤独的。我们义无反顾地砸碎了旧有,却在新的嫁接中感受着尴尬,杂乱与荒芜。
回到《论语》这本书。
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我还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孔子除了重视道德修养的教育,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就是对美的教育。
当然,这种美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也是隐藏在礼教之下的。
《论语》中提到的美学教育,主要是音乐方面的。
比如: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比如: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等等。
表达了孔子对纯正优雅的正统音乐给予的高度赞赏。
而对于绘画方面,《论语》也有所提及,比如,孔子在与子夏的对话中说到:“绘事后素”。
比如,孔子批评臧文仲谄媚于鬼神,对养龟的居所“山节藻棁”,也就是进行过度的装饰绘画等等。
不过,书中对于绘画教育的描写,远远不及音乐。
实际上,早在西周时候,政府就设置了专门的官员,来掌管绘画相关事宜。
当然,对绘画的重视着眼点,也在它的礼教的教育作用之下。
这可能与当时,还没有发明廉价易推广的纸张有关。当时的绘画,多集中于宗室壁画,制造的器物,较为昂贵的帛画等,还处在绘画发展的初级阶段。
之后,经过了两千多年的不断发展,演变。中国绘画经历了不同阶段的繁荣。
时至今日,技术与科学成为主导,对美学的教育,似乎对我们普通人依然很遥远。
当初,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教育,替代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教育。
从此,四书五经退出了中国的教育舞台,然而,粉墨登场的美育教育似乎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到今天为止,所谓的美育教育更是似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音乐和美术,被丢在角落,无奈地搔首弄姿,用娱乐的方式竭力证明着自己的存在。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一个孩子如果报考了艺术院校,大概率的,是文化课不够出色,没有太好的选择,从而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
这不得不说是艺术的悲哀。
我们距离美学教育实在太远。
今天,学习绘画史,学习美学,因为它被忽略得太久了。
人不仅仅需要工作,人还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需要一双懂得欣赏的眼睛,一对懂得欣赏的耳朵,一颗懂得欣赏的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