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个人都有那么点来不及,每个人脑海里都冒出过“如果当初……就好了”的想好。而人生,又有多少个来不及,又何曾有过如果的事。
《步履不停》是日本作家是枝裕和的作品,第一次看此作者的书,便被作者细腻温和的文字烫伤眼睛。这里简单介绍下作者是枝裕和:日本电影导演、编剧、制作人,电影作品多次获奖,最新的电影《小偷家族》(想必大家不陌生)更是直击人心。
按照家中惯例,良多在兄长忌日带着新婚妻子和继子回到老家,这让良多很郁闷,因为这次他要在家住上一晚,良多决定不把自己的失业告诉父母,自认为在父母心里偏爱兄长过多的他,不想因此被调侃。到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聊着家常,而坐在一旁“看”报纸的父亲,却始终严肃着。在良多心里,父亲一直是威严的象征,似乎没什么能让父亲有所动容,以至于父亲在与母亲的争执中处于劣势时,良多不动声色地暗喜。父亲以前是名医生,被称为“老师”,受到各方尊敬,他希望两个儿子都能如他般成为医生,却都背道而驰。父亲有骨傲气,他沉默寡言。而父亲始终是父亲,他关心良多的现状,即使被误以为是指责;他跟良多说“要多给妈妈打电话”,即使被误当成父母间的润滑剂;他甚至想把让儿子成为医生的寄托嘱咐给继孙;曾是医生的他关心病人却被嫌弃;称父亲“老师”的人在不断减少;父亲的骄傲与威严,正在被时间一点点磨损,若当初的良多能意识到父亲的不易,维护父亲的骄傲,而不是与年老的父亲较劲,或许会少一点“来不及”。家常聊着,得去给大哥扫墓了。明明可以开车去墓地,母亲却坚持走路;平时不怎么注意形象的母亲,去墓地时却格外耀眼;在墓地与大哥喃喃细语地“聊着”,似乎是在与情人蜜语;对长子无尽思念的母亲,连在墓边的蝴蝶都寄托着思念,不然,在晚上时怎会有同样只蝴蝶飞到大哥遗像前驻足呢?母亲并非偏爱长子,只是对长子无从释放的爱成了愧疚。母亲对良多最频繁的嘱咐便是“去医院看牙”,因为她深知换牙的痛;后来母亲老年痴呆,对良多换牙的叮嘱却异常清醒;母亲不喜欢用手机,在父亲去世后,学会用手机时常给良多发短信;从儿子手里拿到零花钱的母亲高兴不已;这些,对当时的良多而言,都让他心烦不已,到后来,却只能是来及。
文中最后写到:失去的终究还是失去了。只是,当我有了两个小孩,就不得不考驾照、买车。如此看来,种种事情也许只是换了一个形式,换了对象,但还是会不断地重复下去。那并不是快乐或悲伤这种易于理解的感情。也正因为它是如此难以理解,所以我觉得它说不定与人生这东西十分相近。
人的一生,来不及的事情多多少少,而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来不及又让多少人泪眼蹒跚,故事中的良多便是如此,他对父母的来不及愧疚着他的后半生。年少时我们懵懵懂懂,中年时我们不以为然,不细心去观察,总以为父母还是我们儿时印象中的模样,却不曾知,我们已是大人,父母已是孩子。读完这本书,写着读后感,胸口闷闷的,喉咙被堵住,多少次的我,多少次的我们,对父母的关心不以为然,对父母最缺乏耐心。读一本书,植入一份力量,步履不停,亲情不止,愿我们能少一些来不及,多一些欣慰。
《步履不停》:步履不停,亲情不止,少一份来不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