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看名字,你或许以为它是一部充满诗意或者浪漫的青春电影,可实际上,它却是部反映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反战争类型影片。
战争本是残酷的,可此部电影在导演的掌控下却是不急不慢,以一种轻松平静的口吻缓缓道来,这种平静在残忍的战争背景下,如同幻觉,似产生一种表面风平浪静的假象,可那暗涛汹涌的洪流却一直在悄悄蓄力,不知何时就会冲破决堤,让人还未回过神来就已被吞噬。最后小布鲁诺的死也是那样平静,前一秒还在欢呼的生命此刻戛然而止,人的心情还沉浸在这平静的气氛中,巨大的悲伤就已涌来,热烈与平和交织,清晰感受到的巨大痛苦一点一点侵蚀这平静,身体像是被千刀万剐一样,痛苦的令人窒息。
导演的叙事视角也比较独特,不同于以往战争片从士兵或者受害者等亲历者视角正面展现战争的残酷,此部影片从小男孩布鲁诺的视角切入,一个在军队势力保护下本该与此次战争毫无瓜葛的人,以他的生活中的细节或宏大背景展现战争对他善良思想的侵蚀。
小小年纪的布鲁诺在家人的庇护下生活,军队势力又是他的护身符,他本不该与这场战争有任何联系。但这正是导演的意图所在,一个有着如此多保护孩子最后仍会被这洪流吞噬,更不用提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百姓了。这也反映出战争影响的广阔性,身处黑暗时代,每个人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都有可能成为暴力政治的牺牲品。
影片通过小布鲁诺与种族灭杀行为不断深入的接触,展现出孩子与大人对战争不同的解读。这有点类似于《美丽人生》,两者都表现了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但不同的是前者深入战争本身,被时代包裹,《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则从战争的洪流中跳脱出来,完全从孩子的视角表现故事,突出孩子的纯真善良与大人的冷漠残忍。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更能深刻反思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人类的本性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越长大变得越冷漠,战争令人痛苦,我们的内心渴望和平,那为什么不能回归本性,回归世界的有序的本质呢?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自相残杀?我知道单单从让人们回想儿时的天真单纯来反思战争是片面而幼稚的,战争是成人世界的残酷游戏。可是当你看到布鲁诺那忽闪的大眼睛望着那满是焚尸灰的天空不明所以,看着监狱里的犹太人在集中营被罚做工还以为是他们在农场玩游戏时,怎么能不为之动容呢?怎么能不反思人类的滔天罪行呢?小王子这本书中有句话:大人曾经也是孩子,只是许多大人并不记得这件事。是啊,大人们曾经也是美好单纯的孩子,可随着岁月流逝,大人与孩子的世界却被撕裂出了一道可怕的鸿沟。
关于这条鸿沟,导演用隐喻和对比的方式诠释的淋漓尽致。布鲁诺眼中的狱服是睡衣;他以为农场主们在农场工作,实际上是纳粹惩罚他们做苦力;布鲁诺以为农场里的人在做游戏,实际上是纳粹在集中营对犹太人实施种族毁灭。
电影的内容就像是漂浮在海面上的一块冰山,我们能看到的不过是它的三分之一,那潜藏在海水里的我们看不见的隐喻部分才最值得让人深思。虽然片中没有明确交代杀害犹太人的行为,但我们却可以跟着小布鲁诺的视角,从天空中弥散的黑烟、难闻的垃圾气味、父母闪烁其词遮遮掩掩的言行、士兵的狂暴行为、家中犹太仆人病态的做事方式,窥见一个充满暴力与血腥的可怕组织,一个荒蛮疯狂的暴力机构,一个残酷病态的黑暗时代。
孩子原本是这个世界上最纯洁的存在,然而却不得不在战争的阴影下被强制改变。小布鲁诺直到死之前才认清了这个残酷的世界。不禁让人产生悲哀之感。这也正表现了时代的荒谬与黑暗。施姆尔更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的典型,虽然他和布鲁诺一样的年纪,却不得不遭受战争的摧残。最后两人在毒气室紧握住彼此的双手,一起迎接死亡的画面,导演用了一个长长的拉镜头,从紧闭的毒气室大门到脱下的一排排狱服,这是在告诉我们有一批无辜的人死在了这杀人机器中,同时也是在告诫人们,无休止的暴行只会扼杀善良,助长邪恶。
所以,战争固然可怕,但比战争更可怕的是人心的泯灭啊!
一首打油诗作为文章的结尾:单纯少年本无罪,魔鬼时刻却紧盯。且问天道为何降此刑,成人世界亮红灯。成长要你管理天地生物,你为何自相残杀实施暴行。谨求反思言行,时时牢记本性,不求美好盛世,惟愿世界和平。那鸿沟并不可怕,人心向善,鸿沟自平。
最后, 愿所有的大人都记得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愿人人向善,世界和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