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祥花
我是一个路盲,方向感很不强。离开生活的城镇,便分不清东南西北。只有在出生的小村庄,南北西东像刻在心间一样,清晰明了。村庄有几条路,哪里有弯,那条路有坑,那个小伙伴的家在那条巷,第几个门,心里一清二楚。没有路灯,黑着走夜路,也行走自如不会出现任何状况。怀念童年生活,更怀念那时行路的自信。
初中毕业,要去唐山读中等专业学校。父亲说,从小没有离开过村庄,一下要去千里之外的城市,一个女孩子是不可以独行的。父亲决定亲自接送。这一接送就是四年。有了父亲的呵护,我什么心也不用操,换车父亲想着,上下车父亲惦着,我只管跟着走,不看路不记路。这样一来不自己独行成为习惯。
成年了,由不自己独行的习惯,渐渐地转化为一种心里障碍:害怕一个人出门。行路不习惯观察与记忆,所以总是担心辨不清方向会迷路,一出门就被胆怯与害怕充斥着,忐忑不安,焦虑万分,完全丧失了独自出门的能力。
好多年,我没有一个人出过门。由于有人陪着,途中不是睡觉,就是大脑一片空白发呆,从不关心行走的方向和地标。途中走什么路,路上有什么建筑物,路经那些地方一概不清楚,只知出发地和目的地,一个标准的路盲。久而久之,自己习惯,别人也习惯。特别是在丈夫的眼里,我就是一个出门需要被照顾的巨婴。
半辈子过去了,就这样吧,闯天下是年轻人的事,安心呆在家里就好,我劝慰自己,安然接受自己的路盲。
可是今年春节期间,生病准备住医院检查治疗。父母耄耋之年需要照顾,女儿响应国家抗击疫情举措于上海“就地过年”,丈夫上班无法请假陪我。不出门可以,不治病不行。我鼓起勇气对丈夫说:“相信,我一人能行。”坚强的外表掩藏着我的无助和心虚。都说中年人强大,但那也是逼出来的啊!
半辈子没有独行外出,谁曾想,第一次独行竟然是去市里住医院。
去张家口第一医院是熟路,没有任何心里负担,可是对于医院内部的路,我心里就没底了。偌大的医院,楼道七拐八拐,人流来来往往,进了门就找不到北了,心里惶恐不安。好在门口两边站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白大褂的医生,他们热情的笑脸,周到的服务温暖着我,不安的情绪慢慢减退。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完成了诊断,并顺利地入了院。
丈夫电话询问情况。我告诉他,我第一次发现自己也有独行的能力,不是一个纯粹的需要人陪着照顾的“娇小姐”。丈夫在电话那头说:“我一直担心你一个人辨不清方向,无法就诊,住了院我就放心了。”
其实困难在住院以后。因为住院治疗需要做好几次检查。
穿行住院部和门诊部,要经过一段长长的走廊,拐几个弯,如在迷宫里行走。张家口第一医院的地里位置,有着山区独特的建筑特点,住院部的二楼与门诊部的一楼在同一水平线上。遥想当年这里应该是一座山,门诊部在山上,住院部在山脚。我一个人穿行其间,是不能大意的,边走边观察边记忆,哪里需要拐弯,哪里可乘电梯,ct室二楼,核磁室三楼,B超8楼……我一一记在心里。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通过自己的记忆与询问,完成了第一次检查后心里有了底,不再担心剩下的几次检查辨不清方向,找不到各类检查室。两三天后,我便可以自如地穿行在住院部和门诊部,做各项检查,找大夫询问病情,俨然不是从前的那个路盲,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时期的自信。
丈夫因为未能陪我而感到无耐和失落,一直担心我一个人办不了这些事。可是,我的表现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他的想象。
出院半个月后,我又独自一个人取回了病例,中途没有一丝疑惑与胆怯,凭着记忆直接找到了复印病例处,方向感超强。
因病独自住院检查治疗的经历,让我走出了胆怯和路盲的阴影,找回了独行的自信。想起一句话: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