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重庆,人们首先会想到“山城火辣辣”这个词。
重庆的地形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路都是靠柱子支撑起来的,马路和楼房在不同的水平线上,这便是传说中依山而建的“山城”。
1楼和11楼出门都是马路;轻轨不停地上坡、下坡、拐弯,甚至穿过民居;过江的时候,会和轻轨3号线并肩而行。而江的对面是重庆的母城——渝中区,远处的轻轨2号线刚好经过。
重庆一年300天是阴天,湿度大,外加水寒,便造就了“火辣辣”的氛围。重庆机场一出来,扑面而来的便是一股油辣子的味道。
“咕噜咕噜”冒着热烟的重庆火锅,还有一切红红火火、热热辣辣的食物,重庆小面、酸辣粉、麻辣香锅、烤串串、毛血旺……光想想耳根子都开始热了起来。
夜里,在江边吃着热辣辣的火锅,唯有江风和夜景可以降降温。城市繁华的灯饰,干道和桥梁交错的路灯,两江波澄银树,车船流光,浪卷金花,美不胜收。
人们说重庆的夜景可以和香港媲美,因此称它为“小香港”。但在我看来,重庆的夜色比香港更美。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土地面积远大于香港,视野开阔辽远,更重要的是它遇山而上,不曾沉沦。
南岸区的四公里、五公里、六公里、七公里、八公里和九公里,这些地铁站名并不是随意取的,而是因为这条公路是抗战时期的物资大通道。这条公路以重庆海棠溪的民生码头为起点,记为零公里,四公里、五公里以此类推,九公里则是一个军火库。
《毛泽东在红岩嘴宴请许德珩》 陈树中我想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座城市像重庆那样,因为历史机缘,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菁英和资源于此一地,已完成摆脱被侵略压迫命运的重大使命。
重庆,这个地方不仅联系到了战争岁月的记忆,更因战争的性质,被赋予神圣的意涵。正因如此,成渝两地十余位油画家聚集重庆南山,用历史的笔触追寻当时的足迹,用今日的画展复原当日的使命。
《陪都依稀3》 张杰1937年,由于抗战初期接连失利,大片国土失守,首都南京告急,国民政府决定放弃南京。1937年11月至1945年8月,重庆被定为“陪都”,实则为“战时首都”,是保护国家危而不亡的堡垒。
宋庆龄、宋美龄、宋霭三姐妹共同向国际宣扬中国人守土卫国之决心,积极争取各国援华,并从事妇女和儿童的求助于福利工作。在宋美龄领导“妇指会”的推动下,中国妇女缝制大批的军服,送往前线。
《宋氏姊妹》赵青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重要工矿企业纷纷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大后方迁移,形成大后方经济中心,支撑抗战危局。
国内著名的剧团、文艺人士先后汇聚重庆,以艺术为武器,投身入如火如荼的抗救亡斗争中,在中国的文艺史册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众志成城》赵晓东1938年起,日本对战时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轰炸战略。218次的轰炸袭击里,出动了9千多架次的飞机,投下1万多枚的炸弹。十多万人被炸弹炸死,被轰塌的房屋压死,甚至间接窒息在大隧道中。
重庆是一座雾都,1939年9月那场异乎寻常的大雾大雨,魔术般地缓解了日本军队的毁灭性轰炸,以至于陪都文艺界的佳人才子居然创造了“雾季公演”,话剧、诗歌、电影、美展和群众歌咏好戏连台,蔚成大观。
《陪都之殇》之一翁凯旋又因重庆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山城,恰好可供挖建规模庞大的防空洞,组成难以摧毁的底下城池,可容下数十万人的防空洞系统,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1945年8月10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出,八年饱经战火浩劫的重庆,顿时沸腾、疯狂了起来。成千上万的市民潮水般涌向街头,涌向重庆的大街小巷,整个重庆市区人头攒动,交通为之中断。
《1945抗战胜利》曾杨汽笛声、欢呼声、歌唱声响成一片;人们不停地大吼、狂唱、乱舞,好似有着无限的能量;中外人士相互拥抱,叫着“顶好”、“OK”;有的人已经声嘶力竭,有的人因为感动而泪流满面。抗战期间所受的苦难终得一洗而空,重庆化身为欢乐的海洋。
今日观之,尽管抗战在重庆已成历史,抗战时期的物质建设却留下来了。当时修建的1700多座防空洞,可谓是山城百姓的身家性命,如今也在时代的进程中变换出新的面孔。防空洞成为加油站、小作坊、酒窖、火锅店、茶馆等等,防空隧道用作人行道、通车,甚至还能通轻轨。
它也不再是过去的小山城,而是大型的工商业城市。它进步的动力无疑来自于抗战时期树立的威望和精神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抗战在重庆从来没有过去,因为曾经涌向这里无数中华儿女的救国建国的赤诚和渴望,将永远向前行。主义的色彩,路都是靠柱子支撑起来的,马路和楼房在不同的水平线上,这便是传说中依山而建的“山城”。
更多详情请在app store或者各大应用市场下载“艺厘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