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总量来看长三角的经济版图,2018年GDP超过万亿的城市:江苏3个,分别是苏州(1.85万亿)、南京(1.27万亿)、无锡(1.14万亿);浙江2个,分别是杭州(1.34万亿)、宁波(1.05万亿)。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所取得的成就,极其不易。在2018年的长三角榜单中,上海以3.27万亿位居榜首,甩出第二名苏州好几个身位。
但若退回100年,这个榜单又是什么样的呢?由于缺乏完整的统计数据,只能根据某方面资料来确定。先说答案:仅次于上海的经济小巨人,不是苏州,而是同在苏南的无锡。
为何会是无锡呢?这是个并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可能需要至少一本书的体量来分析和呈现。但如果简单地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可能是,
两个城市之间,形成了某种对等的互动。
1860年代以后,上海逐步成长为越来越强大的磁石,迅速吸附长三角其他地区的资源,并逐步重塑了整个区域经济格局。
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区域越来越深地附属于上海,并由此形成一定程度的繁荣。无锡在很多方面也同样如此,但在20世纪初期竟然发展出仅次上海的缫丝工业,还发展出棉纺、食品等其他轻工业。
相比之下,同样以蚕桑兴盛的湖州,虽然在某些方面更有优势,但缫丝工业的发展却落后许多,其他轻工业也极其单薄。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就像《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中所指出的,上海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一方面是吸附性的,把传统商业城市中的资本、贸易、货币等统统吸附到自身;另一方面是辐射性,即自身的产业、技术、人才会向周边地区扩展。
但是,当上海自身还处于扩张阶段时,其辐射作用整体上是有限的。具体到某个周边区域,吸附与辐射更不对等。具体来看,无锡、常州等地在被吸附的同时,也逐步争取到更多辐射。但对多数区域来说,被吸附始终要占主导地位。
要全面分析其中的原因,目前还做不到的。但简单地看,很可能与铁路交通的兴起有极大关系。
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全长约300公里,建成后上海到无锡仅三四个钟头。虽然刚刚兴起的铁路没有对传统水运形成压倒性优势,但其速度和效率,激活了沿线的人才流和信息流。
长期来看,人才和信息比资源禀赋更重要。
相比之下,沪杭线直到1916年才开通,且不经过湖州。在20世纪初期的经济图景中,湖州最有活力的经济要素深度依附于上海,但自身没有形成更有韧性的产业;而无锡在依附上海的同时,却逐步生长出有一定独立性和竞争力的产业。
由此形成的分殊,竟然100年后仍然无法弥合。2018年,湖州的GDP仅为2719亿元,还不到无锡的1/4。以人均算,2018年两地的常住人口分别为657万和302万,无锡的人均GDP仍然是湖州的近2倍。
经济的增长有其内在规律,不由人的意志转移,但又深植于无数个体,而交通很可能极其重要的诱发性变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