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身边发生的、媒体报道的,关于中小学生教育问题甚至跳楼自杀的问题不绝于耳,让我不禁思考教育到底怎么了,哪里出了问题?怎样减少这些问题?
一、举例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1、老师你别联系我父母了
一个学生说有自杀倾向,跟父母有很大的隔阂,我把情况向她父母反映,父母一点也不惊讶,反而一副非常了解孩子的模样,说孩子都是骗人的,是故意说得那么严重以要挟父母让她休学的。我惊讶于其母亲的反映,也困惑于事情的真相。我向她好友了解,好友说她确实有自杀倾向,说主要问题在于家庭。我再次向其父母说明情况,她的母亲还是一副被冤枉的样子,指责孩子的各种不是,也叫我不用理会孩子,说没有用的。
再后来,学生深夜给我发信息,说不要再联系她母亲了——他们的关系更僵了。
2、你们都认为我是最后一名
一个女学生成绩很差,是班里第一名,倒数的。关键她做语文课代表很不认真,也在宿舍玩手机,被没收了,态度有点不屑,我对她有些反感。他父母也常常为她请假,当然主要是身体原因。有一次,她爸爸说有事要帮她请假,我问什么事不可以周末办理,我说她成绩是班里倒数第一名了,你不紧张吗?后来他没回信息,也没有请假了。
再后来,在一次早读课上,这个学生没有读,我走过去,拍她肩膀提醒她读书,是挺友好的。她立刻躲开我,我问为什么这个态度?她说,你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人前对她嘘寒问暖,人后在他爸面前说她是班里最后一名。
虽然我听了很生气,我想自己还不至于是这样的老师,不过从她的角度这样想也是正常的。她主要是在向父亲发泄她的不满,他说以前父母都不管她,现在才来管,有用吗?反正成绩是最差的了,努力也是没有用的了。
她对父母有怨恨,对我也有微词,对自己也没有了信心,有点破罐子的感觉。
3、一个中学生跳楼
昨天发生一个初中生跳楼事件,一个男孩的母亲怒气冲冲地走到孩子面前,不容分说,就在公众场合打孩子的脸蛋,还推孩子的额头,态度极其暴躁,打完就走了。男孩站着沉默了两分钟,就毫不犹豫地爬上围栏从五楼一纵而下。
一条美好的生命就这样在几分钟内消失了,我问我的孩子对这个事件怎么想的,她说那个母亲有问题,不应该这样打骂孩子,应该跟她好好说,我问那个妈妈看到孩子跳下去会怎么想?她说很后悔自己打骂孩子。
我就这个事请教校长,校长说:他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人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可见他们关系一直恶劣,不然不会一上来就打骂;家庭本来是每个人的港湾,是孩子遇到挫折后重拾信心的地方,很明显那个孩子对家庭没有了希望,所以才走上绝路。我认为校长讲得非常好了。
二、我们如何教育孩子
1、基本的爱与信任
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对孩子有爱的底色,特别是作为家长,更要有温柔地持久地爱,让孩子在爱里得到滋养,从而与父母建立信任的亲子关系。第一个案例中就是亲子间缺乏爱与信任,导致亲子双方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感受到的都是愤怒、委屈与伤心。
作为父母,要有独立的经济与精神,更应该俯下身子好好听孩子讲,哪怕孩子是错的,其实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任和谐的亲子关系啊!如果孩子一直得不到父母的信任,被认为品质有问题,孩子就不会有改变的动力与信心。文学书籍《幸运的坏男孩》中的男孩虽然顽皮捣蛋,被认为品质有问题,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可是依然有人真诚地相信他,正是这种相信让他感动,让他主动改变,变成更好的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啊!
2、教育是有有效期的
孩子小时候,我们看不到问题,认为很多现象都是正常的,也没有智慧发现问题。等到长大了,孩子出现厌学了、抽烟了、谈恋爱了、撒谎成性了,家长才来紧张,才急于改变这个孩子,而往往手段都比较简单粗暴,青春期的孩子更不愿意接受,矛盾就会慢慢升级。所以第二个案例中的孩子就会抱怨,说父母小时候不管,长大再管就迟了,很多东西已经成型了,无法改变了。所以说,教育是有有效期的,错过了就会永远错过,就会成为遗憾,所以趁孩子小时,多陪伴、建立好的亲子关系,这其实是在为后来的教育做铺垫啊!
3、控制你的情绪
父母为什么会控制不住情绪,对孩子用了最残暴的对待方式,这似乎印证了“相爱相杀”的道理。是什么原因让父母无法控制情绪呢?我认为是父母对孩子的极度失望,而失望源于希望,原来对孩子是有希望的、或者说对自己是有希望的,现在成为好孩子的希望破灭了,应该说希望孩子成为好孩子的希望破灭了,似乎自己人生的希望也就破灭了。为了不责怪自己,不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让自己好受点,以减轻自己的道德谴责,就会把问题的原因怪罪于孩子。
可以说,这样的父母是绑在孩子身上的,孩子就是他一切希望的来源;或者说这样的父母目光短浅、见识很少,他们不知道没有读好书,只要凭借真诚与努力也可以有不差的人生。所以,常常有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父母,因为眼界的开阔,因为智慧,孩子都没有被耽误。
第三个案例中的母亲无法认识到这些问题,更没有能力控制情绪,或者说想不到去控制情绪,而是任由情绪控制着自己,这样的状态是魔鬼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比如案例中的母亲不顾孩子的尊严,在公共场合扇孩子巴掌,情绪极度恶劣。最终后果是孩子跳楼了,这是她始料未及的,也是终生无法原谅自己的。
所以,有个学者说过,“孩子,你因我而来,可不是我的....”,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有他的人生,有他的喜怒哀乐,我们成为母子,只是短暂的陪伴。
想到了这些,有这些理念作为指导,估计孩子也不会偏离大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