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报人:张季鸾

报人:张季鸾

作者: 有态度的云 | 来源:发表于2020-03-10 23:51 被阅读0次

张季鸾,作为一个真正的文人、报人,他始终淡泊名利,不为金钱名利所诱惑,只为心中正义而坚持。

他逝世的消息惊动了当时的国共两党高层。蒋介石唁电中说他“一代论宗”,毛泽东等称赞他“功在国家”,周恩来等赞他“文坛巨擘,报界宗师”。可这样被高度赞扬的人,死后却只在碑文中写自己是“中国民国故报人榆林张季鸾先生”。没有任何华丽的头衔,也没有歌功颂德,低调而朴素。

这位报人,是《大公报》的续命人。1926年,他与吴鼎昌、胡政之一起,以新记公司的名义买下已经停刊的《大公报》,并且重新刊印,给了《大公报》新的生命。他在《大公报》上,十分敢说。

因为披露袁世凯“善后大借款”的内幕,他锒铛入狱;因为披露政府以胶济铁路为抵押向日本借款的内幕,他又一次被捕。可就是如此,他依然敢说真话。他的大无畏,使得国人不被蒙蔽,知晓了更多的真实。

他在《大公报》中提出四条原则:

一为不党。纯粹以公民的角度立场去发表评论,不站在任何一个政党的阵营。

二为不卖。不接受任何金钱的“不正当投资”,简而言之就是不收钱,不说违心话。

三为不私。一切只为让报纸成为“公众之喉舌”,替人民说话,不为一己之私。

四为不盲。盲分四种:盲从、盲信、盲动、盲争。一切都必须用独立之思想,准确之事实去考虑,不能人云亦云,失去了准确性。

这样的四大原则,让《大公报》逐渐成为了当时最为顶级的报纸刊物。

相关文章

  • 报人:张季鸾

    张季鸾,作为一个真正的文人、报人,他始终淡泊名利,不为金钱名利所诱惑,只为心中正义而坚持。 他逝世的消息惊动了当时...

  • 报人张季鸾

    提起张季鸾,如今了解他的人恐怕是越来越少了。但是,略有些历史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在中国报刊史上,他的确是一个...

  • 张季鸾墓

    晴日松林翠色明,叶间好鸟自嘤嘤。 太平宜许莺歌在,板荡曾经铁骨横。 健笔词锋摧薄态,雄文光焰照高情。 遗身容易归桑...

  • 张季鸾家庭背景

    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中国新闻家,政论家。祖籍陕西榆林,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901...

  • 张季鸾:一代报界宗师,几经波折魂归故里

    文/张小晶《缅怀张季鸾先生》吾曰张季鸾,报界百年师。锋利写忠厚,钝拙话尖锐。立言遵四不,乱世显本心。逝后故人惊,残...

  • 张季鸾:青年思想的出路

    昨有投书本报摩登栏,以“青年思想的出路”问题相询者,其词甚恳。兹略其原函,而贡献吾人一部分之意见如左(下),愿与全...

  • 学霸于右任

    他曾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 成为秀才。 与吴宓、张季鸾并称为“关学”余脉。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参加岁...

  • 第二十八章

    青鸾看着张小山沮丧的表情,说道:“我暂时还不会吃你,你先不用害怕!”张小山哭丧着脸回道:“那我还要感谢你!”青鸾将...

  • 两大报界巨擘的生死之谊:邵飘萍被杀,张季鸾找他夫人借钱

    (张季鸾与夫人陈孝侠) 1 中国自古代以来,受儒墨侠文化影响,一代一代,有风骨的文人真正不少,再加上佛道文化,这就...

  • 无题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大公报》主编张季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报人:张季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jo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