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对于传统媒体未来,曹林给出了六个判断

对于传统媒体未来,曹林给出了六个判断

作者: 老杨会客厅 | 来源:发表于2017-02-14 10:33 被阅读0次

    写在前面

    传统媒体的未来,没有标准答案。

    这也许是本期对话后,现场数十名媒体人最终浮现在心里的答案。

    焦虑是普遍的。

    大家最初想用一份标准答案,一份预言、启示,来平复焦虑,但所谓预言、启示,是居高临下的,没有讨论、质疑的空间;

    现场,曹林谨慎地给出了六个判断,是基于从业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对媒体现状的观察后,做出地,亦或者说,曹林提供了一个解读传统媒体转型的视角,大家尽可以与之对照,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

    对话最后,曹林也说,我讲这么多并不是说本报做的多好,并不是我个人作为传统媒体人转得多好,我在转型过程中也碰到很多的困惑。

    至于焦虑,曹林也是用焦虑来平复焦虑,不变的是焦虑感,变的是焦虑的内容,从对前途的焦虑中跳出,转而焦虑读者的流失,焦虑自身内容的匮乏,一个由外向内的转变。

    而对于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于科技进步,不断产生的新的方式和可能,我们想引用曼德尔斯塔姆的一句诗:

    我爱它在不确定中  /  小心铺展的辽阔。

    最后,致所有媒体人:未来是不确定的,未来也是辽阔的。(文/江朝博)

    8月3日,老杨会客厅对话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三个小时里,曹林面对主持人杨建国与现场数十位媒体人,对传统媒体的未来,做出了以下六个判断。

    传统媒体人别盲目和冲动转型

    判断一

    谈到了当下传统媒体人的几种转型陷阱:

    1,恐慌性转型:人云亦云,跟着唱衰传统媒体人,自我矮化,自我贬低。

    2,瓶颈性转型:在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不是传统媒体不行,其实是自己能力不行--这种情况,不提升自己,转到哪里都是死路。

    3,厌倦性转型:不是看不到前途,而是一眼能望到头,对传统媒体充满失望:去他妈的理想,姐赚钱去了。

    4,冲动性转型:把新媒体看得特别美好,意识不到那只是对既有生活不满所产生的幻觉,其实新媒体发展压力比传统媒体大很多,只看到几家纸媒死去,却看不到所谓新媒体死得更多。

    我欣赏的转型是主动和理性的:以不变应万变,在媒体大激荡大变局时代,积累和提升转型所需要的原始积累,保持随时转身、随时离开体制、随时跳槽的能力。

    有人说纸媒除了倒闭没有别的出路,多数媒体人将在2017到2018年下岗。到2018年很可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纸媒将会“关停并转”。整个媒体行业有25万个从业者,而他们对互联网而言几乎没有什么核心生产力,命运只有一个死。--这基本是胡说八道。

    以纸媒为例,尤其是都市报,它过去的辉煌肯定不再了,不会动不动发行几百万份,但也不会死,起码未来十年内,它不会死,社会是离不开报纸的,这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

    第一,人对纸这种介质的信任,对纸的依赖。

    第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纸上的新闻最权威,这是由白纸黑字的不可更改性所决定的,网上的信息,说删就删、说改了就改了。传统媒体在百年发展中形成了一套保障真实、公信、权威的把关机制,这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

    第三,中国很多人不上网,需要通过传统媒体获得新闻和信息。不要有互联网幻觉,不要认为看新闻联播的人就如何如何,不要自己从网络获得信息就以为别人也都跟自己一样。

    第四,不能从纯粹市场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媒体问题。政府必然会大力支持传统媒体的发展,扶持党报和纸媒,使政治传播和政策宣传覆盖每一个角落。无疑,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中国社会的信息鸿沟越来越大,数亿人并没有进入到互联网世界,而是依赖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获得信息。支持传统媒体,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政策宣传和信息传播全面的覆盖。

    未来十年,主导新闻生产和媒体基础秩序的仍是传统媒体

    判断二

    因为无论如何变化,有新闻生产能力的人主要还在传统媒体,从当前的管理现实看,传统媒体也是新闻原创的主力。

    我也判断当下媒体产能过剩,在供给侧改革下,会有一些媒体从业者失业--但失业的不是有新闻生产的传媒媒体人,而是一些缺乏传统媒体从业经验、又不懂技术而只会复制粘贴的新媒体从业者。

    机器人新闻将更多应用到新闻实践中,使很多新闻从业者的岗位受到挑战――尤其是新媒体从业者会受到挑战,复制转帖、热点选择和新闻推荐等简单工作,将被机器人所取代。

    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政策的推动下,互联网媒体将进一步“传统媒体化”,在新闻生产上有更多作为。这使互联网媒体有巨大的人才需求,更多优秀的传统媒体人会进入互联网媒体成为新闻生产主力和高管。传统媒体成为新媒体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

    传统媒体人将全面占领新媒体,转身成为全媒体人,可以依靠收费阅读或读者打赏为生,掌握新闻生产能力的他们在新媒体上获得新生。

    在市场冲击和政策规定下,传统门户的原有生存模式可能会受到不小的挑战。传统媒体“传统”的赢利方式日益萎缩(广告和发行),将会更多考虑通过内容赢利--一方面是推动版权保护法律的完善,一方面是通过媒体联盟增强与互联网公司的谈判能力,那种靠廉价方式支撑海量新闻信息的模式将可能终结。

    如果要维持生存,或者是加大原创力度,或者是花钱去从传统媒体购买优质内容。从目前来看,新浪、腾讯、凤凰等都转型的不错,他们也在竭力改变过去那种赢利模式。

    党报将在政策支持下深度打造自身融媒体,会死掉一批都市报。纸媒发行量将进一步萎缩,不得不在社区化、小众化、专业化、深度化、融媒化中寻求新的赢利模式,这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现场有做电视的朋友问我,广电与报纸会不会融合。我说不会,融合只会发生在新旧媒体间,而不会发生在两个传统媒体间。报纸与广电会合作,比如报纸会做自己的视频新闻和其他视频节目,但两者不会合并。

    即使地方行政权力为了做大做强本地媒体而对媒体进行整合,也只是以地方传媒集团的形式存在,报纸还是报纸,广电还是广电,会有一批报纸合并,报纸会与广电合并做新媒体。

    传统基因不能在转型过程中被转掉

    判断三

    传统媒体的转型要有定力,要能自信地坚守一些不能变的东西,比如内容为王的自信,比如要把新闻的真实可靠排在“快”的前面,等等。

    身处媒体大变局的洪流中,有种强烈的感觉,很多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似乎很急躁,急于融合,急于转型,急于变现,急于突围,急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急于用新技术新概念包装自己。

    这种急躁之下紧跟流行,上APP,拆深度报道部,做新媒体,别人做的项目自己也要有。没有方向,欲速则不达,急躁中反而迷失了自己,丢掉自己的传统优势。

    相比之下,一些网络媒体倒是比较淡定和沉稳,掌握了技术和渠道优势后慢下来去精耕内容,着力提升自己的传播力和品牌度,追求健康的发展。传统媒体在急躁转型中放弃的一些价值,却被网络和新媒体视为珍宝。

    我这几天之所以批评《深圳晚报》,就是觉得那种急于变现、急于卖脸的方式很危险,会在报纸中传染一种病毒。

    过度透支自己的“脸”,让营销超过实力,不是通过独家报道、深度调查、深度评论,有附加值的新闻产品去获得尊重,而是通过这些抖机灵的营销让人记住,急于变现,必死无疑。

    在转型中要知道自己的长短,传统媒体的优势就是深度评论和深度的报道。就像现在的新京报,放弃了对短平快的信息竞争,而是专注自己的传统特长,专注自媒体和新媒体做不到的。

    自媒体可以写很多十万+爆款,但是你写不了深度调查,写不了特稿,不会慢下来去做追踪,不会花几个月去做一篇独家。

    每个传统媒体人都应有转型的能力和心理准备

    判断四

    你也许不想急于转型,但你不能固步自封,要有转型的心理和能力准备,保持随时离开的能力。

    其实现在我已经不是一个传统媒体人,也不是一个新媒体人,我身上有传统媒体的基因,也在尝试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做微信公众号,经营我的微博,参加一些融媒体活动,让自己的圈子更多元。

    有了转型的能力准备,就会很从容。你看工人日报的石述思,说转就转了,昨天是传统媒体的编辑部主任,今天就是新媒体网红新贵了,不留下了一丝遗憾,不带走一片云彩。

    其实老石一直流走于新旧之间,早变成了一个自由的泛媒体人。有了转型的能力准备,有了自媒体,你就不会对传统身份那么纠结了。

    这种准备非常重要,当下做得好的新媒体自媒体人,身上都是有这种传统基因的,能轻易华丽转身。无论是罗振宇,还是六神磊磊、咪蒙、吴晓波、迟宇宙、秦朔,都有自己丰富的传统媒体经历。

    平台不断变,技术不断更新,但在这些平台上很活跃的,多有着传统媒体的身份背景。PAPI酱没有传统媒体的基因,又被老罗过度透支过度消费了,所以我觉得红不了多久,很容易被其他网红取代。

    河南也许会出现一家在全国舆论场中有影响的新媒体

    判断五

    河南在媒体融合上做了不少事,但还是缺少一家在全国舆论场上有影响的新媒体。一个地方的媒体影响如果只局限于地方,而在全国舆论场上没有存在感和话语权,对地方形象的传播和公共事件的影响就存在很大局限。

    比如,我说过天津是一座没有新闻的城市,安徽常常成为新闻的盲区,就跟一个地方缺少有份量的媒体有很大关系。

    河南是一个非常需要改变新闻形象的地方。很难指望传统媒体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地方传统媒体有地方影响的局限,而新媒体可以突然这种地域限制而在全国舆论场上提升存在感。河南应该致力于做大一个这样的新媒体。

    太多的互联网+,媒体转型中需要学会做减法

    判断六

    都在谈互联网+,被太多新的东西迷惑了,媒体转型需要做一些减法。不要什么新技术都去追,不要什么互联网项目都要上,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要在对那些新奇玩艺的追逐中疲于奔命。冷静下来,多做减法。

    做平台不是我们的优势,可以借助别人的平台。多数人的成功都是借助别人的平台。

    越是快的时代越需要传统媒体的慢,我们有没有慢下来做新闻的能力。

    内容为王,渠道为王,技术为王,IP为王……谁能告诉我,下一步谁是王?不要在焦虑中迷失了自我,保持内容生产力的自信。

    杨建国

    最后,主持人杨建国仍然用五个关键词,总结了本期对话:

    1、坚守,无论是新媒体,老媒体,都需要坚守一些传媒行业应该坚守的品质;

    2、互动,就像曹林讲的,不仅传统媒体在学习新媒体,新媒体也在传统媒体化;

    3、视角,互联网+会让人们的视角变的狭窄,我们需要学着跳出网络,去寻找独特的视角;

    4、深度,未来媒体的转型的趋势是,做深度报道,做大优势,不是仅仅跟随所谓热点;

    5、门槛,未来期待着产生一批门槛高的媒体,来满足一批门槛高的读者的需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于传统媒体未来,曹林给出了六个判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rx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