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期待已久的舞蹈演出,终于在今天实现了。口号是"十二周年庆典“,主题“童心向党,筑舞成长。”
从早上9点——17.30,共50多个舞蹈节目,分成了三场。场地是万达购物广场一楼,居然还没有很足的暖气。
节目之多,也许可以理解,毕竟要照顾每一个孩子都有演出的机会,不过全是舞蹈,却是让人有点眼花缭乱,导致有点审美疲劳了。
这明显地是一场为培训学校拉广告的商业模式,但家长们也希望孩子能有展现自己的舞台。双方是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然而,从孩子们的表演上看,大都孩子都是没表情的在做动作。
个人思考的是,舞蹈是种艺术,艺术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享受音乐,感受音乐呢。现在却为何变得如此机械、木偶般。
特别喜欢的是《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教孩子们自行对音乐的表演形式,那也许才是对于音乐最好的理解。
毕竟,这是个商业时代,学校要吃饭,就自然多了许多“演”的成分。
每一支舞蹈跳完,美女主持总会点名问一个孩子,关于如何理解这首歌的问题。每一个被点名回答的孩子,都像背书般很“流利”地诵了出来。
起初,特别好奇,这些被点名的孩子,是否得过一些特别的奖或是特别突出,而被点名。
当孩子向我说起,她们这个队的回答代表是“晨晨”,是老师特意写了一段话,让晨晨回家背熟,然后在被点名后,回答。
所有的问题与答案,都已安排好,尽管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但让人看后,却与主题“童心”相背甚远。
就连主持人一看都是临时请来一样,独白大多都是在照稿宣读,介绍学校背景时,有多处结巴。
现实生活中,应该很难找到那样一个巴学院,因为那不是以"生存“为主题的,是需要更多爱心人士奉献,才能成就真正的”童心”。
孩子的表演越来越形式化、商业化,何时才真的能有让孩子领悟音乐的真谛的学校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