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摧毁与重建中捍卫,在高压与追求下动荡,在否定与记录间书写自我的华沙。华沙这座城市不仅在建筑与哈尔滨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它在强力话语下的挣扎与自我诉求,更是惊人的相似。在这种略带酸楚的亲切中感受这座城市。
前方哥白尼出没,右后方肖邦心脏出没、后方华沙大学出没然而,我很奇怪波兰从历史上看在欧洲主流世界里一直被边缘化,但是在城市中感受不到那种焦虑感,它给我的感觉是那样的缓慢而从容,惬意而安适。例如从建筑观感上来说,作为首都的华沙既有许多的现代科技感的建筑,悬挂着各种快销品牌的条幅;同样也有紧随老大哥时代的火柴盒建筑。然而,这两种风格的建筑穿插交叠在城市中一点也不冲突,它们都在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那些现代感的建筑有现代元素并不求新求异,那些过时的火柴盒建筑也不凋敝,依然那样整洁有序,就好像街上走来像伊丽莎白女王一般衣饰考究雅致的奶奶,都在无声的诉说着作为自我的尊严。
也许中庸这种生存哲学本来就是经验哲学,只不过是儒家将它提出来,但实际上在许多异国他乡之地却在深刻的演绎着,而这背后能够超越极端超越震荡的心理文化支撑就是磨难吧。苦难可以让一个民族兴起或灭亡,也可能造就超越世俗的超然与豁达,走向另一番辽阔。
在今天的中国大陆上,无论发达或落后,无论年老或年少,都弥漫着一种焦虑感。那种悬在空中让人起起伏伏的情绪。我们好像越来越不属于自己,越来越把自己抛付给了外在,这也许就是我喜欢出去走走看看的原因吧。我在发现他者,为了发现自己,或者说在发现重塑自我的可能,甚至是寻找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