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知行合一》翻完了,看到最后心痛得无法自己,痛明朝皇帝的昏庸无能,痛弄权者的丧尽天良,痛王阳明一生遭受不平待遇,仿佛,那个人就站在那里,遍体鳞伤,而我却无能无力。
文天祥写《过零丁洋》是国家破碎,山河动荡,而王阳明呢?一生生在明朝,虽不是盛世,却依旧是朱家人的天下,剿匪、平宁王叛乱、平广西内乱,他做的都是旷世奇功,可是没有一件给他带来想要的结果。他心里装的是皇帝与百姓,可是最后记住他的只有百姓,可能就像他临死前说的那样——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如果不是为了致良知,我想任何人都无法接受,我一心坦荡,呕心沥血,最后无功只有过。但是不论是奖是罚,王阳明先生都是无所谓的,毕竟他沉浸在心的良知里自得其乐。
“事情来的时候,尽我的良知应付,没有事情来的时候,也不要去找事,只要在心上时刻致良知就对了。”在你心上,一定会不停地有事,而这个事就是光明你的良知。事上磨练,并不一定非要没事找事,当你静坐并光明你的良知时,这也是事上磨练。
在我的认知里,如果世事不能如意,世道不能公正,我不会临渊羡鱼而是退而结网。可是王阳明的才能被世人知晓,虽不给他荣耀,可是苦难不能不给他,所以就算王阳明不停地求辞职,当朝者也不能同意,就看着他为自己冲锋陷阵,好夺取他建立的功勋。可能这就是有才能人的痛苦之处,光芒万丈,就算他想掩盖都引人注目。王阳明最怕政治,可是政治却总是利用他。
我在想如果他安安心心办心学,是不是会影响更大,可能不行吧!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他能如此惊人军事才能也得益于他的心学,心静。哎,太难过了,毕竟他战功赫赫,可是却弄得沉冤而死。好在最后有爱戴他的百姓,信服他的弟子,这些人都是真心实意的,这些人都是誓死追随的。所以才会让他不论过了多少年都会沉冤得雪。
“一个人如果在年轻时代不释放自己最本真的性格,他这一生将是不完美的。因为人到中年,就必须负起社会所赋予他的责任。这个时候,就需要内敛,有时候应该委曲求全,有时候应该忍辱负重。”完美的人生应该是这样:尽可能在良知的指引下创造引以为傲的人生价值。
我想如果王阳明在天下看到后人在读他的著作,学习他的心学,应该是欣慰的。如果他真的得到公正的待遇,是当朝红人,恐怕他的身份会掩盖他的心学。人生啊,致良知吧!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人人平等,自己是自己的上帝,要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反抗的致良知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