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9日,台风“温比亚”从东南沿海登陆后一路北上,给北方各地带来丰沛的降水。一时间,广饶县城内的街道变成了河流,汽车成为了轮船,护城河水位在上涨,路面阶梯成了瀑布。我走在上班的路上,撑着伞,趟着水,看着水中抛锚的汽车,躲避着开过来的汽车溅起的雨水。雨还在不停的下着,思绪却已飘到了很远很远的过去……
人生中印象最深的一场雨,应该是我三四岁的时候遇上的。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午后,二哥、我还有几个小伙伴,一起在村南的前湾边玩耍。也不记得玩了多久,忽然就下去起了大雨,雨下的很急,如瓢泼一般。我们都吓坏了,急急忙忙往居于村中间位置的家里跑。由于地上很滑,我跑几步就摔倒一次,然后挣扎着爬起来再往前跑,紧接着又一次次地摔倒。这时候,跑在前面的二哥听到我的哭声赶紧跑了回来拉着我继续往家跑,期间我感觉我们两个一起摔倒了好几次,脸上也分不清雨水还是泪水。但二哥一直没有松开我的手,直到我俩像两个泥人儿般的赶回家中。到家后,母亲赶紧给我俩用大盆洗了个热水澡,同时也对二哥在大雨中的表现赞扬有加。二哥比我大两岁,那时也不过五六岁的光景,但他在大雨中对我的不离不弃,使我深深懂得了什么是手足之情,什么叫情同手足。
1975年夏天的那场雨是我人生的印象最深的第二场雨。由于年龄小,对那时的记忆都是一些片段。记得那场雨很大,雨后父亲领着我们到东边的村口看水,村里好多人都在看。放眼望去,田野里的庄稼和沟渠都不见了,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水。若不是有大人在场,我会被吓哭的。当时只记得看到远处的水里有一个人,在慢慢趟着水从远处往村里走着。我从这场雨中感受到,人在大自然的面前竟然如此的渺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从那时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种子。
上高中时,暑假干的农活主要是修理棉花和打药。那时还没有什么抗虫棉,农药的毒性也不大,长期的喷施农药使虫子产生了耐药性,灭虫效果很是不好,所以只能是天天背着喷雾器在棉花地里打药。家里一共种了三块的棉花,基本上就是今天打这块地,明天第二块地,后天第三块地,然后再周而复始。累的我天天盼着老天能够痛痛快快下场雨,好安心的休息一下,睡个好觉。谁知道却天天都是大晴天,然后就是天天继续打药。
暑假结束,开学以后的九月,一段时间却下起了连阴雨,淅淅沥沥,一连几天不停。那时,我的心里非常的难受,像是在流血。心中企盼这雨快快结束,天快快的晴朗起来,因为连续阴雨天会使正在收获的棉花桃子烂掉,棉花减产,那可是凝结着我们一家人的心血和汗水呀。从这场连阴雨中,我感受到了农民的不易,生活的不易,劳动的不易。正如朱子治家格言所言“一粥一饭当时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从此,生活中不敢浪费,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温比亚”已经过去,但各个城市的街道、居住小区、工厂单位里的大水也给我们的城市建设亮了红灯。龙应台说过,看一个地方是不是发达国家,一场三个小时的大雨足矣。如果雨后的街道,人照走,车照行,虽然不比晴天那么快,单影响不大,这就是发达国家,否则就是发展中国家。看来“温比亚”就是一面镜子,它不仅反照出我们城市硬件设施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更可怕的是人们思想上对灾害天气的不重视,那些明明已经知道市政府的天气预报的人们,还要开车去赴宴,结果却抛锚在街道上。凡此种种说明我们的城市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温比亚”这需要我们在细节上下功夫,更需要我们在思想上要重视,各行各业,都应该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