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幽梦影》专题系列:予尝偶得句,亦殊可喜。惜无佳对,遂未成诗。

《幽梦影》专题系列:予尝偶得句,亦殊可喜。惜无佳对,遂未成诗。

作者: 烟霞不系舟 | 来源:发表于2021-05-12 19:22 被阅读0次

Day41

01

原文:动物中有三教焉:蛟、龙、麟、凤之属,近于儒者也;猿、狐、鹤、虎之属,近于仙者也;狮子、牯牛之属,近于释者也。

植物中有三教焉:竹、梧、兰、蕙之属,近于儒者也;蟠桃、老桂之属,近于仙者,莲花、葡萄之属,近于释者也。

译文:动物中也有三教:蛟龙、麒麟、凤凰这一类属于儒教;猿猴、狐狸、鹤、鹿这一类属于道教;狮子,牯牛这一类属于佛教。

植物中也有三教:竹子、梧桐、兰花、蕙草这一类属于儒教;蟠桃、老桂这一类属于道教;莲花、薝蔔这一类属于佛教。

评析:人之处对于思想的影响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三教。儒、释、道三教是高级动物的人类思考社会人生、寻求精神归宿的产物,它们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而认为动物、植物也有三教,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其实,对于文中所说的动物、植物三教,也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有其根据。在世界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类对动、植物赋予了某种文化的、人格的思想内蕴;更有大量的有关动、植物的浪漫传说存在并流传至今,这些传说的出现当然与它们的自身的状貌习性有关。

以动物来说,蛟龙麟凤,人们多把它们视为祥瑞,这正与温文尔雅讲贤德才能的儒家相对;猿狐鹤鹿,多被人们赋予神秘且多有怪异的象征,所以把他们成仙了道的道家;狮子为兽中王,牯牛为母牛及遭阉割的公牛,断欲绝情,这些都是贪淫的表现,与佛家主张出自一脉。

植物中竹梧兰蕙,清高素雅,超然脱俗,可以和儒家相比较;蟠桃老桂,年长寿高,奇形怪状,与传说中仙家的描写相仿,所以成道家;莲花薝蔔,因为色泽鲜亮洁净,往往被视为佛教的象征,所以把它们比作佛教。这种比喻真可谓奇思妙想。

02

原文:佛氏云:“日月在须弥山腰。”果尔,则日月必是绕山横行而后可。苟有升有降,必为山巅所碍矣。又云:“地上有阿耨达池,其水四出,流入诸印度。”又云:“地轮之下为水轮,水轮之下为风轮,风轮之下为空轮。”余谓此皆喻言人身也。须弥山喻人首,日月喻两目;池水四出喻血脉流通,地轮喻此身,水为便溺,风为泄气。此下则无物也。

译文:佛家说:“在须弥山的山腰上有太阳和月亮。”假如真的如他们所说,那太阳和月亮就一定是要围绕着山横向运转的。因为如果有山的话那么它们升降时山巅一定会遮住。他们又说:“地上有阿耨达池,池中的水向四面八方流走,最终进入了印度的各地。”他们再说:“地轮之下是水轮,水轮之下是风轮,风轮之下是空轮。”我觉得这些都好似在比喻人的身体构造。人的头就好像须弥山一样,人的两只眼睛就好像日月一样;人流通的血脉就好像流向四面八方的池水一样,人的身体就好像地轮一样,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品就好像水一样,泄出来的气就好像风一样。如此,就没有什么了。

评析:对于自然中的事物佛教都有自己的解说,不管有生命的,还是没生命的。佛教中人认为,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一切的天体都围绕它转,在它的四周太阳,月亮,星星,各寻其道。以上一则文字中,作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假如真的如他们所说,那太阳和月亮就一定是要围绕着山横向运转的,否则它们升降时一定会被山巅遮住。

此外,还有“地轮之下是水轮,水轮之下是风轮,风轮之下是空轮”这样的说法。作者将其比喻为人的身体构造——人的头就好像须弥山一样,人的两只眼睛就好像日月一样;人流通的血脉就好像流向四面八方的池水一样,人的身体就好像地轮一样,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品就好像水一样,泄出来的气就好像风一样。

03

原文:苏东坡和陶诗,尚遗数十首。予尝欲集坡句以补之,苦于韵之弗备而止。如《责子诗》中“不识六与七”、“但觅梨与栗”,“七”字与“栗”字,皆无其韵也。

译文:苏东坡写给陶渊明的诗中,没有完成的还有十首。我曾经想过学习苏东坡诗中的句子来补上那些空缺,但是因为诗韵不完整,所以很遗憾地没有做到。就像《责子诗》中说的一样“不认识六与七”、“但觅梨与栗”,“七”字与“栗”字全部都不含有这个韵意。

评析: 只有在灵感迸发时,才可以写出流芳后世的上乘诗作。这些诗词的原作陶渊明和苏东坡显然都是有感而发的,这其中表达了他们的真情实感,所以那些诗句才得以被后人传颂。而有些文人为赋新词强说愁,写出了长篇大论无病呻吟的文章,这些作品即使令后人看到也觉得惋惜。

陶渊明隐居田园,他的心境平和安详。所以他写出来的诗作也是带有显著的个人特点,自然恬静、闲适质朴,令读者感到安宁神怡,不是一般的文人才子可以模仿出来的。苏轼的人生波折流离,他经历过许多坎坷风雨,所以非常渴望回归自然,这是他与陶渊明的共同之处,所以他也能作出相近的诗作。

而作者只是作为一个局外的看客,就意图为他们的诗作加词造句,这样反而使那些未完成的诗作更加显得遗憾吧。

04

原文:予尝偶得句,亦殊可喜。惜无佳对,遂未成诗。其一为“枯叶带虫飞”,其一为“乡月大于城”。姑存之,以俟异日。

译文:在我的脑海里,曾经浮现一些佳句,这令我感到异常兴奋。但可惜的是,没有能对得上的好句子,所以结果都没有成诗。那些佳句中,其一是

“枯叶带虫飞”,其一是“乡月大于城”。我暂且把它们记录在这里,等到某一日灵感突现的时候再来对。

评析:灵感都是在一瞬间迸发的,所以我们常在无意中感受到灵感的来临,也常在无意中发现它已经消逝了。灵感对于创作非常重要,有灵感时,文人才子可以挥手成章;但是没有灵感的时候,就算肚子里的墨水再多也无法成文。

以上一则文字中所指的“偶得佳句”时,那便是他出现灵感的时候。而“惜无佳对”时,那他的灵感已经消失无踪了,对于文人来说,这种情况着实令其惋惜。但是历史上即使是一词半句都能流传千古的也很多,所以发生这种情况不能说没有作者的语句不足够惊人的原因。

05

原文:“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之妙境;“帆随湘转,望衡九面”二句,极泛舟之妙境;“胡然而天,胡然而帝”二句,极美人之妙境。

译文:“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两句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琴弦弹奏的绝妙声音引人渐入佳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这两句将下棋的美妙境界表现的相当透彻;“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写尽了泛舟的无尽乐趣;“胡然而天,胡然而帝”,这两句写出了美人的神态优美。

评析:诗句的佳句将事物描写的相当精美,总是能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同时也可以看出能写出如此精致的文字,是和作者自身的感受分不开的,如果作者没有善于观察的眼睛,那么再美好的事物在他的眼中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所以说富有感受与联想丰富的人,细心体察自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美,才能更深切地品味人生的快意并享有生活的甜美。

这则文字从四个方面来写,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空旷的山林,异常静谧,小溪流水清澈见底,将人们的疲惫和烦恼一洗而尽,鲜花朵朵娇艳动人,是自然蕴育了它们生命,花开、流水、青山这样的清净这是自然天成的结果,就好像是妙手琴师演奏着的名曲,进入佳境,令人陶醉,忘我。一纸棋盘,两军对垒,这是一场没有硝烟、不见刀枪的战争,这里有智力的较量,还有魄力的展现,其中运筹帷幄,游刃有余,让人沉浸其中感觉到无尽的快感,胜与败已经不那么重要,胜感欣喜,败也可以从中学得招数,所以说“胜固欣然,败也可喜”,正是真下棋者的真境界。泛舟湖水已是享不尽自然之乐,如果“帆随湘转,望衡九面”,能到迂回到湘水之中,多角度地观赏衡山的各个侧面,尽得水中泛舟的无限乐趣。

古来夸赞美人的诗句多不胜数但是用天上高贵的神仙来形容,可以说十分新颖,不说高贵,却显高贵;不写华彩,却让人耳目一新,可见美人之美。

相关文章

  • 《幽梦影》专题系列:予尝偶得句,亦殊可喜。惜无佳对,遂未成诗。

    Day41 01 原文:动物中有三教焉:蛟、龙、麟、凤之属,近于儒者也;猿、狐、鹤、虎之属,近于仙者也;狮子、牯牛...

  • 己亥年冬至夜游西湖

    夜赏西湖寒冰水,漫步青路萧瑟风。 偶得悠幽桂花香,不知谁家予君尝。 随灯随影沿岸去,镜面无波更无萍。 百步被迫寻出...

  • 【锯解令】填词

    月移中宇夜阑珊,犬吠寂、尘嚣掩去。窗灯几案影谁家,动俯仰、对屏屡屡。 蹙眉酌句。偶得佳词些许。欣狂敲击键迟疑,觉不...

  • 闲读《随园诗话》(316)

    【原书补遗卷八·三七】新安王太守廷言偶过随园,见园丁斫竹补篱,因得句云:“惜花须记把篱编。”苦难于对。一日,独酌无...

  • 不复往昔

    岁月共长灯一眠,江山与我同此殊。 世事难料天亦远,何处予我一浅谈? 霜雪染尘轻入眉,三千青丝有谁惜。 不苦不难不知...

  • 遥和陶公渊明之《读山海经》

    陶公读《山海经》得妙,因成诗句数首,曰《读山海经》者。余亦尝读此经,并其诗也,自生别感,遂为此文遥和古人...

  • 说茶

    我不好茶,喝茶只因偶得茶壶,喜之。便加入茶之列,对茶没有研究,纯属人云亦云,自娱自乐,喝“乌龙”,尝“普洱”,品“...

  • 春日读《论语》有句

    某日,读《论语》一上午,欲罢不能,午饭时,偶得一句,遂联成诗。 春在江南正可寻,书读论语为修身;非为不知春将去,心...

  • 五律/ 兰

    闲暇赏兰偶得句 (平水) 陋室有幽兰,温馨惜影单。 园中花百艳,墙角蕊独安。 瘦骨亲高古,清香远噪欢。 经年枝叶绿...

  • 五律.清茶

    一碗真佳色,名香处处通。 品殊无定价,味独转禅功。 玉露滋芳节,冰瓯试晚风。 人言春可喜,何必待秋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幽梦影》专题系列:予尝偶得句,亦殊可喜。惜无佳对,遂未成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xz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