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诸葛亮曾经亲自校阅账目,主簿杨颙直接走进来,进谏说:“治国有制度,官员各有职权,不可上下相侵,我为明公以治家为比喻:如今有一个主人,让奴仆耕田,婢女煮饭,雄鸡负责打鸣叫醒,狗负责吠咬盗贼,牛负责载重拉车,马负责走远路。如此,财产没有浪费,所求的东西也都能满足,一切从容,高枕无忧,饮食而已。如果有一天突然想要把这些事都自己一个人干了,不再交给别人,操劳自己的体力,从事这些琐碎的事,搞得自己形疲神困,恐怕也一事无成。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奴婢鸡狗吗?这是他丢失了做一家之主的常法。古人说:‘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所以丙吉(汉宣帝的丞相)上街,看见死人他不问,看见牛发喘他却忧虑。(斗殴死人那是京兆尹管的事,牛生病则事关农耕,是宰相的事。)陈平也不肯去了解钱谷数量,他说‘自有管那事的人。’这两位,算是通晓职位分工的道理了。如今明公治国,还亲自审校账目,终日汗流浃背,不觉得太劳累了吗?”诸葛亮表示感谢。后来,杨颙去世,诸葛亮为之流涕三日。华杉曰:一个好的领导者,当有三条标准:一是他有本事,能带领大家取得成功;二是他能让团队每个人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三是他能始终关注于培养新的领导者。这二、三条尤其重要,就第二条而言,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让每个人能发挥,让每个人有成就;另一方面是你能让多少人发挥,让多少人成就,我称之为“人才杠杆率”,你是一个人才,一个领导,你能给自己加多大杠杆,用多少人,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像诸葛亮这样,凡事亲力亲为,杠杆率太低,别人不仅对他的事插不上手,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也被他抢去干了。我们很多领导者,哪怕是一个小组长,对下属都有这样的体会和抱怨:“跟你讲半天,还不如我自己把活干了来得快!”这样说来似乎也有道理,但是,不能容忍下属今天没你干得好,就不能让下属成长,也不能发挥更多人的智慧和力量,不能群策群力。第三条,培养新的领导者,则是着眼于未来,组织需要不断裂变,不仅大领导要培养新的大领导,每一个小领导都要培养新的小领导,这样的组织,才是能基业长青,不断扩张的组织。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吗?他也是“任其私智”而已,苦口婆心让大家直言给他建议,却不能让人放手去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一种罪过而已。
正学:
诸葛亮事必躬亲,不善用人,似为公论,史家所言皆有道理,然就个人切身体会,其行虽有过之,其情实不得已。蜀汉遭逢大败、国丧,精英损失一空,人才匮乏,而孔明见识高远,自然倾向于事必躬亲以达效果。创业企业,每多此境,试细论之以供执行。
建立法度、规则,以九经驭之,诚为史家所论正道,此其一也。
曾国藩曾有“替手”一词说用人,能找到什么样的替手,就做什么样的事,授相应的权责,度德量力而用,是阿吉里斯的成熟理论,此其二也。
接受满意结果,避免苛求完美,各项工作要有长远规划、高远目标,但要承认现实,逐渐推进,只要在进步,分数打少一点是次要问题,所谓牵着蜗牛去散步,创业者的境遇大抵如此,此其三也。
一旦发现优秀的人才,则立即化身为服务员,围绕着优秀人才组织团队力量,使之形成事业发展的突破口;变身为勤务兵,使德才兼备者无后顾之忧,而一力向前,此其四也。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联吴之大战略,内部发展也要有大方略,着眼全局之逻辑性,抓大放小,聚焦龙头环节,如此则事半而功倍。此其五也。
隆中对三分天下,谋略无双,千古传颂,然刘备诸葛之格局,也就止于权谋和鼎足。从人生来说,实乃英杰豪雄,于道而言,终究不如高祖、武帝与光武之上体天心而下用豪雄,蜀汉之亡,不亦宜乎。而操、权之辈,亦去此不远。回顾三千年历史的重峦叠嶂,三国两晋南北朝之间,但见沟壑纵横、群峰竞秀,并没有一峰耸峙,直插云霄,高标千古。后辈不才,虽未有英杰之能,但要由此见圣贤高度,高山仰止,不舍攀登,此为读史之真意也。
网友评论